[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压力敏感型物质检测真空袋膜漏气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3230.6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0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胡秀凤;胡仲杰;胡潇;潘利剑;刘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上海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金利琴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压力 敏感 物质 检测 真空袋 漏气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压力敏感型物质检测真空袋膜漏气点的方法,将压力敏感型物质加入到真空袋膜中,然后调节真空袋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差大于等于临界压力,观察到的颜色不发生变化的点即为漏气点,其中临界压力是指使压力敏感型物质开始发生颜色变化的压力,压力敏感型物质为含螺吡喃的聚合物,其聚合度≥5,本发明能够根据真空袋膜外界压力的变化,自动检测自身的气密性,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准确快速找出漏气的地方,及时做出补救措施,保证复合材料构件的成型压力,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产业化推广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真空袋膜的气密性检测领域,涉及一种利用压力敏感型物质检测真空袋膜漏气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复合材料构件在航空航天、船舶、火车等领域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对其成型过程中所用到的辅助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高。真空袋膜是采用热压罐成型或真空辅助成型制备复合材料构件的一种真空辅助材料,它与密封胶带一起为复合材料提供一个真空密闭的环境,通过抽真空对构件进行压实,保证成型压力。然而在真空袋膜的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沙眼,沙眼用肉眼无法观察到,所以在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过程中,真空袋膜很容易出现漏气、爆袋等现象,导致固化后的复合材料构件出现内部质量缺陷或者表面出现干斑、贫胶等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因此,研究真空袋膜的气密性,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漏气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制造大型复合材料构件时,经常采用人工检查的方法来检查真空袋膜的气密性,借助保压情况来判断真空袋膜是否漏气,但是找出漏气的地方却比较费劲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无法达到满意的检测效果。
王微山等(王微山,赵江.食品工业科技[J].薄膜透气性测试的两种方法比较,2008,(29):283-284)介绍了真空袋膜的气密性检测的两种方法,主要是压差法和等压法。等压法主要是利用传感器,用于氧气的气密性检测试验,利用试样将渗透腔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气流系统,一侧为流动的干测试气体(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另一侧为流动的干燥气体(氮气),试样两边压力相等,但氧气分压不同。在氧气分压的作用下,氧气透过薄膜并被氮气气流送至传感器中,由传感器精确测量出氮气气流中携带的氧气量,从而得出薄膜对于氧气的透气性,但无法得出薄膜对于空气中其他气体的透气性,应用具有局限性;压差法是利用试样将渗透腔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先将试样两侧都抽成真空,然后向其中一侧冲入0.1MPa的测试气体,另一侧则继续保持真空状态。在试样两侧就形成了0.1MPa的测试气体的气压差,测试气体透过薄膜进入低压侧,并且引起气体低压侧压力的变化量,通过高精度测压计测量低压侧压力的变化,检测真空袋膜的气密性能,压差法具有对于测试气体没有选择性,测试结果不受杂质气体的影响,且具有测试成本低、试验成功率高,但无法准确测试出薄膜出现漏气的位置,及时做出补救措施。
因此,发明一种能够准确检测真空袋膜的气密性,并且能够快速找出漏气的地方,及时做出补救措施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能准确检测漏气点的缺点,提供一种利用压力敏感型物质检测真空袋膜漏气点的方法,在真空袋膜加入压力敏感型物质,然后不断增大真空袋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差,在压力作用下真空袋膜会发生颜色变化,漏气点处由于与大气相通,不受压力作用,因而不会发生颜色变化,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实现漏气点的检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压力敏感型物质检测真空袋膜漏气点的方法,将压力敏感型物质加入到真空袋膜中,然后调节真空袋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差大于等于临界压力,观察到的颜色不发生变化的点即为漏气点;
所述临界压力是指使压力敏感型物质开始发生颜色变化的压力,所述颜色变化在肉眼可见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利用压力敏感型物质检测真空袋膜漏气点的方法,所述真空袋膜为单层膜或多层膜,其中多层膜为层数≥2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上海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上海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32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低温充电的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防脱安全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