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3073.9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35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强;于海涛;杨青;陈艳龙;杨鹏;刘怡;万涛;李浩松;胡全贵;郭翔;袁东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8/20 | 分类号: | G06F8/20;H04L2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莎;李弘 |
地址: | 30001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服 业务 应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构建,并且依托统一的应用架构对微应用与微服务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该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单元,用于提供软硬件资源并实现网络的虚拟化管理;服务单元,用于实现原子化服务并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一体化平台中提供的技术进行服务实现和服务管理,并对微应用的实现提供统一的服务访问支持;应用单元,用于对应用和服务进行交互界面的组件化封装,并根据实际需求实现可直接操作的微应用,对微应用进行池化管理,聚类形成应用并向各类终端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所述系统能够克服现有大型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信息系统的微服务化设计并且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与系统架构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
背景技术
系统架构对于组建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尤为关键,但是当前传统的IT架构已越来越无法应对企业爆炸式的业务增长,且已经有部分国内外企业尝试采用先进的架构,从而改变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最终期望解决复杂的业务问题。例如: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京东,大型央企中石化,金融单位建设银行等已进行了一些尝试,而基于这些企业能够从新型架构中获益,使得微服务化架构体系越来越成为大型企业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虽然基于响应快速、个性定制、快速迭代等优点,使得微服务架构逐渐被互联网企业接受并进行应用尝试,但在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尚未缺少应用。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微服务化架构体系应用于大型传统企业中将会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行业的业务运行逻辑复杂,业务版块多元,微服务要支持复杂应用,导致本身的改造开发及部署也会十分繁琐困难。(2)微服务之间需要考虑通信接口机制,微服务之间如果集成较多,则对后期的变更和运维带来较大影响。(3)微服务架构的运维部署对技术要求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开发运维团队进行支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能够克服现有大型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信息系统的微服务化设计并且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所述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构建,并且依托统一的应用架构对微应用与微服务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所述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单元、服务单元、应用单元;
所述基础设施单元用于提供软、硬件资源并实现系统中网络的虚拟化管理,包括一体化平台中的云基础设施;
所述服务单元用于根据最小业务单元的业务逻辑实现原子化的服务,进行组件化封装后按照企业资源、业务处理、统计查询、辅助决策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一体化平台中的云平台组件和云服务中心提供的技术进行服务实现和服务管理,并对微应用的实现提供统一的服务访问支持;
所述应用单元用于对应用和服务根据业务逻辑进行交互界面的组件化封装,并且根据业务场景的实际需求实现业务人员可直接操作的微应用,对微应用进行池化管理,使得多个相关微应用构建微应用池,聚类形成应用并向各类人机交互终端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
所述微服务化业务应用系统依托微应用池,组合装配形成企业管理应用模块和公众服务应用模块;其中,所述微应用池为多个微应用的集合;所述企业管理应用模块包括基础应用子模块、专业应用子模块和分析决策子模块;所述基础应用子模块用于为用户提供基础应用;所述专业应用子模块用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应用;所述分析决策子模块用于通过对大数据分析提供决策支持的应用;所述公众服务应用模块用于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可选的,所述微应用池中的微应用按照业务类型分为智能分析决策、专业应用、基础应用;按照技术特性分为业务处理、统计查询、分析决策、实时采集;按照应用对象分为决策、管理、操作;且所述微应用池根据业务需求,通过渠道整合将微应用编排组装形成各类企业管理应用模块和公众服务应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未经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30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