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鲜样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1647.9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1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腾飞;董明辉;张丽;杨代凤;顾俊荣;范君;钱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74 | 分类号: | G01N30/74;G01N30/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杨超 |
地址: | 21515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鲜样中 游离 氨基酸 含量 快速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鲜样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该快速分析方法能够同时分离、分析茶叶鲜样中18种游离氨基酸。
背景技术
茶是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具有独特的香气、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它们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成分,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另一种以结合态存在于肽和蛋白质中。其中,游离氨基酸,如茶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等,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含氮物质,它们不仅是合成茶叶蛋白的基本单位,还是合成许多与代谢有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基质,其组成、含量及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产物和转化产物以及这些组分间的含量变化均直接影响到茶叶香气和滋味,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研究对茶叶的开发利用、工艺控制、品质鉴定和营养价值评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分析方法的研究中以干样较多和较为成熟,如国标GB/T8303-2013中规定,茶样需磨碎后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加热、除去水分至恒重后再用于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由于干样通常经高温杀青、烘干和粉碎而成,高温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其蛋白酶的生物活性丧失,易造成蛋白质降解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同时烘干等步骤可能会引起茶叶各种生化成分的转化,使得测定的数据并不能反应茶叶中氨基酸的真实水平,从而产生检测误差。
目前,茶叶中氨基酸的分析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茚三酮比色法、气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经典的氨基酸分析方法一般采用氨基酸分析仪,使用茚三酮作为衍生试剂柱后衍生测定。但氨基酸分析仪价格昂贵,分析时间长,专属性强,只能用于分析氨基酸,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无需特殊反应装置,具有仪器普及率高、分析时间短、方法灵活多样、灵敏度高、易于推广的优点,逐渐成为氨基酸检测的常规手段。中国发明专利“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CN104678044A)以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为柱前衍生剂,使用氨基酸专用分析柱进行梯度洗脱,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实现了对茶叶中谷氨酰胺等19种氨基酸的定量分析。但该发明采用氨基酸分离专用色谱柱,需要进行复杂的梯度分离,使用成本高,运行周期长(1h左右),在大量样品分析过程中,十分的费时,不利于氨基酸的快速分析和推广普及。更重要的是,该发明没有对方法的准确性、灵敏性、精密性等进行必要的方法学检验,技术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茶叶鲜样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茶叶氨基酸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基础应用推广难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鲜样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配制溶液,再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建立已知梯度浓度的被测的游离氨基酸的标准曲线;所述标准曲线的建立由以下步骤组成:
步骤(1),准备氨基酸标准品,分别为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茶氨酸、胱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步骤(2),分别配制0.14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0.4mol/L的硼酸盐缓冲液、0.8mg/mL的AQC衍生液、6种浓度的氨基酸混合标准工作溶液,6种浓度的氨基酸混合标准工作溶液中各氨基酸的浓度为:
天冬氨酸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
丝氨酸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
谷氨酸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
组氨酸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
甘氨酸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
精氨酸5μmol/L、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未经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16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