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束式蚕用覆簇网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1348.5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2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杜周和;刘彬斌;左艳春;严旭;陈义安;刘俊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南充聚力三新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51207 | 代理人: | 杜应龙 |
地址: | 63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束式蚕用覆簇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蚕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蚕业发源地,蚕丝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优良的家蚕品种是蚕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家蚕也是公认的鳞翅目模式昆虫,是遗传学研究的极好材料,对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农业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分明的家蚕基因资源,是优良新品种培育的宝贵财富,失之则不能再造,必需长期安全保存。
保存家蚕基因资源的根本任务, 就是要使不同品种稳定继代传递而保持其固有性状不变,血统纯正。因此,防止不同品种间的错乱混杂是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蛾)四个时期,品种混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发育时期。不同时期的混杂需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止。本发明主要防止发生在熟蚕上蔟阶段的品种混杂。
熟蚕上蔟后在蔟中到处游走寻找结茧位置,当游走到蚕蔟边缘时,上层蔟中的蚕就有可能掉落到下层蔟中,或者当同层两具蔟由于放置不规范而紧邻接触时,两蔟中的熟蚕也可能彼此游走混杂。为防止这些混杂行为的发生,通常的做法是在熟蚕上蔟后立即用孔目适当的网状物将蚕蔟覆盖(俗称覆蔟网)。现行覆蔟网使用时须将四角打结固定于蚕匾四角,存在以下不足:(a)四角打结增加操作环节,影响工效;(b)反复打结拉扯,覆蔟网易破损,影响使用寿命;(c)这种覆盖方式,网的四边难以与蚕箔紧密贴合,熟蚕可以从网箔间隙逃出造成混杂。
为有效防止混杂事故发生,急需一种使用方便、防范严密的覆蔟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分区上簇的熟蚕自由游走造成彼此混杂的隔离装置,特别是一种自束式蚕用覆簇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束式蚕用覆簇网,包括在蚕箔上铺吸水纸,在吸水纸上放蚕簇,蚕簇上放待结茧的熟蚕,其特别之处在于:在放有熟蚕的蚕簇上覆盖一自束式复簇网,限制熟蚕的活动范围。
一种如上述的自束式蚕用覆簇网制作方法,包括(1)用塑料扁丝生产基网,所述基网的孔目至多为40目;(2)用热裁割技术将基网裁割成网片,网片尺寸略大于蚕箔的面积;(3)在网片边缘缝装一圈松紧布,利用网片和松紧布包复蚕簇。
采用上述方案,形成的蚕用复簇网能有效的限制熟蚕的活动范围,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下面结合图示及实施例对方案作更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自束式蚕用覆簇网的立体图;
图2为一种自束式蚕用覆簇网放有熟蚕的蚕箔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方案中所涉及到的蚕用覆簇网1,用宽2mm的黑色聚乙烯扁丝生产基网,幅宽110cm,孔目为40目的网布卷材,使用聚乙烯对家蚕无毒害作用,黑颜色有利于营造弱光安静的营茧环境,幅宽110cm依据常用蚕箔的宽度80cm确定,余量30cm使蚕网能有效包闭蚕箔,孔径大小固定,保证使用时熟蚕不能依靠身体的钻挤使网眼变大而逃逸出网,孔目40目依老熟家蚕最小横截面积确定,保证所有品种的家蚕都适用,且网眼疏密适当,有利于簇中湿气排出。
采用热裁割技术将基网裁割成长130cm,宽110cm的网片,热裁割工艺使剪口线头自动粘结而不垮网。
网片缝装松紧布2,裁好的成型网片130cm×110cm,周长480cm;蚕箔100cm×80cm,周长360cm。将长320cm,宽1.5cm的松紧布拉长至480cm,沿网片四周与其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状态下口径周长320cm的网兜状物,即是具有自束功能的覆簇网。
熟蚕上簇操作,将蚕箔3铺吸水纸4,其上放置塑料折叠蚕簇5作好上簇准备,所述的塑料折叠蚕簇是用较硬的塑料丝定型编织成弯曲起伏的网片,供熟蚕吐丝结茧,将适量数量的熟蚕6均匀放于簇中,如图2所示。二人配合,将覆簇网兜松紧口拉伸开罩于蚕簇之上,蔸口绕至蚕箔背面放开,在松紧布的弹性作用下,覆簇网蔸口自动束紧紧贴于蚕箔背面,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防止熟蚕自由游走混杂,自从使用本装置后,基本上杜绝熟蚕混杂,保证了制种的纯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13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