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页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9714.3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6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清贵;韦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H9/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朱法恒;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曲面 混凝土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页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作方法,该配筋混凝土柱包括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外筒钢筋笼和混凝土三个部分,所述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是由大直径钢筋和不同尺寸的环形箍筋连接构成的两端大、中间收拢的钢筋笼,所述外筒钢筋笼是由螺旋箍筋和小直径钢筋连接构成的钢筋笼,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和外筒钢筋笼通过共用端部箍筋连接在一起构成单叶双曲面配筋钢筋笼,最后在该钢筋笼内浇筑混凝土即可形成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本发明的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高强度混凝土适用性好,力学性能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相对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钢筋混凝土柱存在着高强度混凝土适用性差、承载力低、抗震延性差及在地震作用下柱混凝土被严重剥落及箍筋失效等问题,为此,国内专家学者为了解决传统钢筋混凝土柱的这些缺点提出相关的新型柱,如分体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柱的延性,但其所占空间较大,材料利用率不高,再如型钢混凝土柱,延性提高不明显但存在型钢和混凝土的粘接问题,在地震作用下其角部混凝土被压碎后易被剥落,使其承载力下降较快,如螺旋箍筋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其箍筋约束作用易失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钢筋混凝土柱存在着高强度混凝土适用性差、承载力低、抗震延性差及在地震作用下柱混凝土被严重剥落及箍筋失效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性好、力学性能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相对简单的单页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单页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包括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外筒钢筋笼和混凝土三个部分,所述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是由大直径钢筋和不同尺寸的环形箍筋连接构成的两端大、中间收拢的钢筋笼,所述外筒钢筋笼是由螺旋箍筋和小直径钢筋连接构成的钢筋笼,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和外筒钢筋笼通过共用端部箍筋连接在一起构成单叶双曲面配筋钢筋笼,最后在该钢筋笼内浇筑混凝土即可形成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
优选地,所述外筒钢筋笼的中部设置有收拢不大的双曲面型外筒箍筋。
优选地,所述外筒钢筋笼是由螺旋箍筋和小直径钢筋连接构成的圆柱形钢筋笼。
优选地,所述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形状的为圆柱形、方形或矩形,其侧面预留有螺栓孔。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作上述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按照工程实际要求布置不同尺寸的环形箍筋和大直径钢筋,然后用焊接或者机械连接方式把下不同尺寸的环形箍筋和大直径钢筋连接在一起构成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再将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放置在实际工程所需布置处;
b、按照工程实际要求采用焊接或者机械连接方式把由螺旋箍筋和小直径钢筋连接在一起构成外筒钢筋笼,再把外筒钢筋笼放置在实际工程所需布置处;
c、将外筒钢筋笼套在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外,然后通过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和外筒钢筋笼端部共用的端部箍筋连接在一起构成单叶双曲面配筋钢筋笼,最后在该钢筋笼处支设好模板后,按实际设计要求浇筑不同强度混凝土,即可形成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
上述方法中,步骤c所浇筑的混凝土可为普通混凝土和高强度混凝土。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解决了传统钢筋混凝土柱高强度混凝土适用性差、承载力低、抗震延性差及在地震作用下柱混凝土被严重剥落及箍筋失效等问题,并且本发明的单叶双曲面配筋混凝土柱高强度混凝土适用性好,力学性能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相对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内单叶双曲面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外筒钢筋笼(双曲面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97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语音识别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连续语音流中的叠音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