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车及其主动降噪方法、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224655.0 | 申请日: | 2017-04-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4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吉;孙亚轩;赵波;周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0K11/178 | 分类号: | G10K11/1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及其 主动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车及其主动降噪方法、系统,其中,方法包括:采集新能源车的运行参数,并根据运行参数获取与运行参数相关联的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其中,运行参数至少包括新能源车的电机转速,电机转速与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呈对应关系;根据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通过调用预设的构造声音数据库以获取与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相对应的构造声音信号;控制设置在新能源车上的声音播放模块输出构造声音信号,由此,通过构造声音信号与车内环境噪声信号进行融合以对车内环境进行降噪处理。该主动降噪方法,易于实现,操作简单,方便用户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方法、一种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系统和一种新能源车。
背景技术
声品质问题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新的NVH(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噪声、振动和粗糙度)问题,尤其是新能源车,声品质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了发动机声音的掩蔽,电机的噪声更加突出,而电机的声音信号一般都比较尖锐,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烦恼。
目前,汽车领域车内降噪手段主要包括:(1)物理降噪,指采用传统的一些具有隔音、吸音、阻尼特性的材料对噪声、噪声源进行隔离、吸收、包裹等方法达到降噪的目的;(2)ANC(Active Noise Control,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降噪,即通过产生一个反向的声音信号,来抵消噪声信号,来达到降噪的目的;(3)掩蔽效应降噪,即用一种听阈比较低的声音去掩蔽噪声信号,来达到优化声环境品质的作用。
然而,物理降噪技术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降噪效果,但物理降噪受车内空间、异形结构以及散热指标的制约只能有限采用,尤其对于电机噪声,更是不能在电机端做过多的包装处理;ANC技术对低频的信号有一定的消除效果,对高频无效;掩蔽效应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掩蔽声信号的声压级问题,当掩蔽声信号可以掩蔽掉高频的电机信号时,它的声压级要比原来环境的固有声压级高很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新能源车内环境噪声的降噪效果,且操作简单,方便用户使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能源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所述新能源车的运行参数,并根据所述运行参数获取与所述运行参数相关联的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其中,所述运行参数至少包括所述新能源车的电机转速,所述电机转速与所述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呈对应关系;根据所述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通过调用预设的构造声音数据库以获取与所述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相对应的构造声音信号;控制设置在所述新能源车上的声音播放模块输出所述构造声音信号,并通过所述构造声音信号与所述车内环境噪声信号进行融合以对车内环境进行降噪处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方法,通过采集新能源车的运行参数,并获取与运行参数对应的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的频率,以及调用预设的构造声音数据库以获取与车内环境噪声信号相对应的构造声音信号,进而控制声音播放模块输出构造声音信号,由此,通过构造声音信号与车内环境噪声信号进行融合,即可实现对车内环境的降噪处理,且该方法易于实现,操作简单,方便用户使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新能源车的主动降噪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读取所述新能源车的CAN总线传输的数据信息以实现对所述运行参数的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46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