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3872.8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8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神谷康宪;鬼武稔;吉坂正;金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主分类号: | F16D27/09 | 分类号: | F16D27/09;F16H48/08;F16H48/4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方应星;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差动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差动装置具备差动机构、收容差动机构的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与差动机构之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机构具有在差速器壳体内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滑动构件及促动器。滑动构件在轴向的一端部具有第一啮合部,相对于差动机构能够进行轴向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差速器壳体将第一及第二壳体构件结合而成,第一壳体构件一体地具有第二啮合部和将齿圈连结的凸缘部。当促动器动作时,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啮合,差速器壳体与滑动构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输入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从一对输出构件输出的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将输入的驱动力从一对输出构件以允许差动的方式输出的差动装置例如作为车辆的差速器装置使用。这种差动装置存在能够隔断输入的驱动力向输出构件的传递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87015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5-87015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具有:由轴状的轴颈支承的具有2个差动齿轮及2个侧轴齿轮的差动机构;收容差动机构的差速器壳体(壳体);能够旋转地收容在差速器壳体内的载体要素;固定于载体要素的第二离合器部;能够与第二离合器部啮合的第一离合器部;使第一离合器部相对于第二离合器部沿轴向移动的促动器。从通过焊接或螺栓连结而固定于外周面的驱动齿轮向差速器壳体输入驱动力。在载体要素设置2个镗孔,向该镗孔插入轴颈,且通过固定销来固定。
第一离合器部具有环状部和从环状部沿轴向突出的多个轴向突出部,在轴向突出部的前端设有与第二离合器部啮合的带齿的环形段。第一离合器部的环状部配置在差速器壳体的外侧,轴向突出部插通于在差速器壳体的侧壁上形成的轴向孔。由此,第一离合器部相对于差速器壳体连结成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
通过促动器的动作而第一离合器部向第二离合器部侧进行轴向移动时,轴向突出部的带齿的环形段与第二离合器部啮合,载体要素与差速器壳体一体地旋转。由此,从驱动齿轮向差速器壳体输入的驱动力经由第一离合器部、第二离合器部及载体要素向差动齿轮传递。
另一方面,当促动器成为不动作状态时,通过复位弹簧使第一离合器部从第二离合器部分离而解除它们的啮合,载体要素相对于差速器壳体能够相对旋转。由此,从差速器壳体向差动机构的驱动力的传递被隔断。
在日本特开2015-87015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中,输入到差速器壳体的驱动力经由该侧壁向第一离合器部传递。然而,在该侧壁上形成有用于使轴向突出部插通的多个轴向孔,因此在构造上难以确保强度。即,为了确保侧壁的强度并将充分的驱动力向第一离合器部传递,不得不使差速器壳体的壁厚增厚,会导致重量及尺寸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驱动力传递接通或断开并能够抑制差速器壳体的重量及尺寸的增大的差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差动装置包括:
差动机构,将输入到输入构件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分配到一对输出构件;
差速器壳体,收容所述差动机构;及
离合器机构,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差动机构的所述输入构件之间传递所述驱动力,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38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离合器机构的冷却系统
- 下一篇:刹车盘及刹车盘防腐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