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23115.0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0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祥成;厉从雷;包黎凤;吴健;董明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5/40 | 分类号: | C08G65/40;C08K3/32;C08L71/10;A61L27/46;A61L2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磷灰石 高分子聚醚 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酮酮 聚醚酮酮 制备 人体骨骼 氮甲基吡咯烷酮 芳香族酰卤 细胞相容性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二苯醚 分散性 溶剂 催化剂 应用 合成 团聚 | ||
1.一种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保护性气氛中,将催化剂、氮甲基吡咯烷酮、羟基磷灰石、溶剂、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和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混合形成反应体系,并使所述反应体系先于-20~-10℃反应30min以上,再于15~30℃反应6h以上,之后进行封端处理、淬灭处理和后处理,获得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反应体系先于-20~-10℃反应30~120min,再于15~30℃反应6~24h,获得聚醚酮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先将羟基磷灰石与催化剂、氮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的至少一者混合,之后加入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和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以形成所述反应体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保护性气氛中,将溶剂和催化剂于-5~0℃均匀混合,再依次加入羟基磷灰石和氮甲基吡咯烷酮,且将所形成的混合物的温度降至-20~-10℃,之后向所述混合物中加入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和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并混合均匀而形成所述反应体系;
或者,在保护性气氛中,将羟基磷灰石与溶剂和催化剂于-5~0℃均匀混合,之后加入氮甲基吡咯烷酮,且将所形成的混合物的温度降至-20~-10℃,之后向所述混合物中加入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和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并混合均匀而形成所述反应体系;
或者,在保护性气氛中,将溶剂和催化剂于-5~0℃均匀混合,再加入氮甲基吡咯烷酮,并将温度降至-20~-10℃,之后加入羟基磷灰石形成混合物,之后向所述混合物中加入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和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并混合均匀而形成所述反应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磷灰石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为3~12:2.14~5.34;和/或,所述羟基磷灰石与氮甲基吡咯烷酮的质量体积比为3~12g:1.0~1.5mL;和/或,所述羟基磷灰石与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的质量体积比为3~12g:1~2mL;和/或,所述羟基磷灰石与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的质量比为3~12: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族酰卤和/或芳香族羧酸衍生物包括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对苯二甲酸甲酯和邻苯二甲酸甲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苯醚和/或二苯醚衍生物包括对羟基苯酚、邻羟基苯酚、二苯醚和羟基二苯醚类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磷灰石包括纯羟基磷灰石、碳酸根取代羟基磷灰石和硅取代羟基磷灰石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性气氛包括氮气与惰性气体的混合气氛;优选的,所述惰性气体包括氦气;优选的,所述保护性气氛的压力为0.8~1.2个大气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优选的,所述路易斯酸包括三氯化铁、二氯化铁、三氯化铝、三溴化铝和三氟化硼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包括氯仿、偏氯乙烷、1,2-二氯乙烷、1,2-二溴乙烷和氯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端处理包括:以二苯醚进行封端处理;优选的,所述封端处理的时间为60~1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311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