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221122.7 | 申请日: | 2017-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3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 发明(设计)人: | 江锦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伟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04 | 分类号: | C09D1/04;C09D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手机屏幕 防辐射 涂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辐射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
背景技术
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手机辐射靠SAR值来衡量。关于手机辐射人体有没有害的马拉松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部分人认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会因为手机产业的刻意隐瞒与回避就可以消失。也有人提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无害论。《破解手机辐射危害健康的流言》分析了手机辐射问题,《基站与健康》分析了基站辐射问题,还特别解释了“若想减轻辐射,应把基站请进小区”的道理。但尚无全面介绍电磁辐射标准的科普文章,文献库里的科技文章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公众阅读,因此我整理了相关内容写就此文,以期帮助公众对此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从对人体健康潜在影响的角度来看,国际上对电磁辐射的测量标准有两种,分别是功率密度标准和比吸收率标准,前者属电磁学领域,后者仍与电学相关,但已扩展到生物学领域了。
随着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效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故有必要开发一种低成本、耐磨、防辐射效果好的涂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
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包括以下成分:硫酸铜、二氧化钼、氧化锆、纳米级二氧化锡粉体、无机粘结剂、有机粘结剂和水。
优选的,所述的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硫酸铜 1-2%
二氧化钼 2-6%
氧化锆 2-5%
纳米级二氧化锡粉体 6-10%
无机粘结剂 10-15%
有机粘结剂 2-6%
水 余量。
优选的,所述的硫酸铜、二氧化钼和氧化锆的粒径均小于500μm。
优选的,所述的无机粘结剂为硅酸钠。
优选的,所述的有机粘结剂为丙烯酸类乳液。
使用时,将该涂层喷涂于屏幕表面并120℃真空干燥3-5min即可。
本发明所提供的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主要采用纳米级二氧化锡粉体作为防辐射的有效成分,氧化锆作为防磨损的有效成分,再加上硫酸铜和二氧化钼作为散热涂层,本发明的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具有非常好的耐磨和防辐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分析:
实施例1
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硫酸铜 1.5%
二氧化钼 4.5%
氧化锆 3%
纳米级二氧化锡粉体 8%
无机粘结剂 12%
有机粘结剂 4%
水 余量。
所述的硫酸铜、二氧化钼和氧化锆的粒径均小于500μm。
所述的无机粘结剂为硅酸钠。
所述的有机粘结剂为丙烯酸类乳液。
实施例2
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硫酸铜 1%
二氧化钼 6%
氧化锆 2%
纳米级二氧化锡粉体 10%
无机粘结剂 10%
有机粘结剂 6%
水 余量。
所述的硫酸铜、二氧化钼和氧化锆的粒径均小于500μm。
所述的无机粘结剂为硅酸钠。
所述的有机粘结剂为丙烯酸类乳液。
实施例3
一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
硫酸铜 2%
二氧化钼 2%
氧化锆 5%
纳米级二氧化锡粉体 6%
无机粘结剂 15%
有机粘结剂 2%
水 余量。
所述的硫酸铜、二氧化钼和氧化锆的粒径均小于500μm。
所述的无机粘结剂为硅酸钠。
所述的有机粘结剂为丙烯酸类乳液。
经测试,本发明实施例1-3的应用于手机屏幕的防辐射涂层应用于手机后,辐射值可以控制在0.3-0.5W/kg。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伟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伟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11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