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穿刺器、密封组件及用于密封组件的密封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216812.3 | 申请日: | 2017-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2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孙宝峰;马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43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穿刺 密封 组件 用于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穿刺器的密封膜,包括近端开口、远端孔以及从远端孔延伸至近端开口的密封壁,所述远端孔由密封唇形成,用于容纳插入的器械并形成气密封;所述密封壁包括多个褶皱区域,每个所述褶皱区域包括若干个褶皱单元,每个所述褶皱单元从所述远端孔起始横向延伸,每个所述褶皱单元包括褶皱峰和褶皱谷;在延伸长度上,每个所述褶皱单元的褶皱峰到褶皱谷的垂直距离均相等。远端孔处设置褶皱可起到增加环向周长,既能为具有不同直径的腹腔镜器械提供密封,又有利于制造时脱模,便于加工制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科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穿刺器及其密封组件,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中内窥镜手术的使用已经得到广泛接受,相对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内窥镜手术具有很多优势,包括损伤减少、愈合更快、感染风险降低。穿刺器是一种内窥镜手术中用于建立进入体腔的人工通道的手术器械,通常由套管组件和穿刺芯组件组成。其临床的一般使用方式为:先在患者皮肤上切开小口,再将穿刺芯组件贯穿套管组件,然后带动套管组件一起经皮肤开口处穿透腹壁进入体腔。一旦进入体腔后穿刺芯组件即可被取走,留下套管组件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
硬管腔镜手术通常需将二氧化碳吹入腹腔中以提升腹壁远离内脏,然后建立并维持稳定的气腹,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套管组件通常由套管,外壳,密封膜(亦称器械密封)和零密封(亦称自动密封)组成。所述套管从体腔外穿透至体腔内,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所述外壳将套管、零密封和密封膜连接成一个密封系统。所述零密封通常不提供对于插入器械的密封,而在器械移走时自动关闭并形成密封,所述密封膜在器械插入时箍紧器械并形成密封。
一种典型的内窥镜手术中,通常在患者腹壁建立2-5个穿刺通道,即2个小内径套管组件(通常5mm)和2个大内径套管组件(通常10~12mm)。通常经由小内径套管组件进入患者体内的器械仅完成辅助操作;其中一个大内径套管组件作为内窥镜通道;而另一个大内径套管组件作为医生进行手术的主要通道。在此所述主要通道,约80%的时间应用5mm器械;约20%的时间应用其他大内径器械;且手术中小内径器械与大内径器械需频繁切换;应用小内径器械时间最长,其密封可靠性较重要;应用大内径器械时往往为手术中的关键阶段(例如血管闭合和组织缝合),其切换便捷性和操作舒适性较重要;密封膜需要能够为具有不同直径的腹腔镜器械提供密封。
在现有的密封膜设计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密封可靠性、切换便捷性和操作舒适性,因此,亟待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做出改进,以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穿刺器密封膜,该密封膜能在确保对于插入的5mm器械可靠密封的前提下,降低应用大直径器械时的摩擦阻力和改善粘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穿刺器的密封膜,包括近端开口、远端孔以及从远端孔延伸至近端开口的密封壁,所述远端孔由密封唇形成,用于容纳插入的器械并形成气密封;所述密封壁包括多个褶皱区域,每个所述褶皱区域包括若干个褶皱单元,每个所述褶皱单元从所述远端孔起始横向延伸,每个所述褶皱单元包括褶皱峰和褶皱谷;在延伸长度上,每个所述褶皱单元的褶皱峰到褶皱谷的垂直距离均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壁包括N组由所述褶皱单元形成的褶皱区域,所述N的数值范围为2至20。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壁上还设有平坦区域,所述褶皱区域和所述平坦区域相互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褶皱区域包括1至20个连续的褶皱单元。
优选地,所述密封壁包括3组所述褶皱区域,每组所述褶皱区域包括3个所述褶皱单元。
优选地,所述密封壁包括4组所述褶皱区域,每组所述褶皱区域包括2个所述褶皱单元。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褶皱区域对称设置,且其对称轴所在的直线与经过所述远端孔的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68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