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冗余数据计算配电网馈电线路增加节点后电压分布的工程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16378.9 | 申请日: | 201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1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束洪春;郭其灵;董俊;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冗余 数据 计算 配电网 馈电 线路 增加 节点 电压 分布 工程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冗余数据计算配电网馈电线路增加节点后电压分布的工程计算方法,属于配电网运行状态估计技术领域。通过配电网监测装置,获取一条馈线各节点的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数据,利用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和节点容抗的压降的公式,求出各固定节点的容抗在单位电压长度下产生的压降;再根据增加节点前的数据对增加节点后进行初值计算,再利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随电压变化的模型对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和节点容抗压降的公式进行迭代计算,直到符合精度要求,最终计算得到增加节点后馈电线路的电压分布。本发明是基于现有配电网监测数据计算迭代初值得到增加负荷节点后的电压分布,迭代收敛速度快,并易于现场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冗余数据计算配电网馈电线路增加节点后电压分布的工程计算方法,属于配电网运行状态估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配电网由于负荷发展迅速,许多馈线末端电压已经接近电压要求下限,当需要在馈线上增加负荷时,缺乏对增加负荷后电压分布的有效工程计算,不能对增加负荷的节点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电网规划中常用的均匀负荷模型与实际工程现场差距极大,而广泛采用的潮流算法是牛顿—拉夫逊算法及其变种,其迭代效率低且经常不收敛。并且一般负荷模型的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随着节点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现有迭代法并不能反映这种变化。
本发明基于现有于利用配电网监测装置数据构造固定节点的容抗在单位电压长度下产生的压降,形成现有线路的运行模型,并用该模型推算出增加节点后的电压分布状况,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和节点容抗的压降的公式进行迭代计算得到符合工程现场的电压分布,能够很好地适应随电压变化的负荷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基于冗余数据计算配电网馈电线路增加节点后电压分布的工程计算方法,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冗余数据计算配电网馈电线路增加节点后电压分布的工程计算方法,利用配电网监测装置数据构造固定节点的容抗在单位电压下产生的压降,并用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和节点容抗的压降的公式进行迭代计算得到增加节点后的电压分布。通过配电网监测装置,获取一条馈线各节点的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数据,利用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和节点容抗的压降的公式,求出各固定节点的容抗在单位电压长度下产生的压降;再根据增加节点前的数据对增加节点后进行初值计算,再利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随电压变化的模型对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和节点容抗压降的公式进行迭代计算,直到符合精度要求,最终计算得到增加节点后馈电线路的电压分布。
所述方法具体步骤为:
(1)冗余数据收集:馈线有k,k=0,1,2,…,n个节点,0节点为母线,收集节点k的有功功率Pk、无功功率Qk、节点电压Uk、母线电压U0、单位长度线路的参数r+jx、节点k到节点k-1的馈电线路长度lk,并已知负荷模型Qx=q(Ux),Px=p(Ux);
(2)现构造分离馈电线路感抗压降ΔUkL和节点容抗的压降ΔUkc的公式:
Uk=Uk-1-ΔUkL-ΔUkc (4)
长度较短的电力线路两端电压相角差不大,可以忽略电压横分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63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