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8873.5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4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慧军;方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悦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B22F9/0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二氧化硅 基体 改性 生产 导电 颗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二氧化硅粉体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机械、日用化工、生物医药、建筑业、航空航天业、农业等领域,在声、光、电、磁及热力学等方面也呈现出奇异的特性,亦可广泛用于微电子、信息材料、涂料、橡胶、塑料、农作物种子处理剂、抛光剂、LED光扩散剂、高级耐火材料及造纸等方面。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代替了很多传统的材料。
传统的纳米二氧化硅粉体材料是一种不具有导电性的二氧化硅粉体材料,虽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但多以添加剂的形式用于生产复合材料,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本身通常不用作基体材料,应用领域和方向还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以拓展纳米二氧化硅材料新的应用领域和方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为基体,以硅油为载体吸附金属颗粒,使金属颗粒吸附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孔隙内,从而制备出导电颗粒;
金属颗粒的粒径为10-30纳米,硅油加热至47-50℃,将金属颗粒加入加热后的硅油中,采用微波震动的方式使金属颗粒在硅油中均匀分散,然后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充分混合,并在氮气搅拌状态下加热至65℃,持续搅拌20-50min;然后将充分混合的物料送入真空环境中煅烧,使硅油碳化;
所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硅油、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85:4:2。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使用前经过质量分数为2~3%的双氧水浸泡,浸泡时间为15min,然后用纯水漂洗干净后干燥、打散。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分布在40~150纳米范围内。
作为优选,所述煅烧的温度为450-550℃。
作为优选,所述硅油碳化率控制在32-55%。
本发明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作为基体材料,将金属颗粒吸附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的孔隙内,制备出具有导电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可用作防静电剂、防静电包装材料、导电填料等,还可用于制备小电流塑料导体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为基体,以硅油为载体吸附金属颗粒,使金属颗粒吸附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孔隙内,从而制备出导电颗粒;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硅油、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85:4:2;
具体制备方法为:金属颗粒的粒径为10纳米,硅油加热至47℃,将金属颗粒加入加热后的硅油中,采用微波震动的方式使金属颗粒在硅油中均匀分散,然后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充分混合,并在氮气搅拌状态下加热至65℃,持续搅拌20min;然后将充分混合的物料送入真空环境中煅烧,使硅油碳化。
实施例二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为基体,以硅油为载体吸附金属颗粒,使金属颗粒吸附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孔隙内,从而制备出导电颗粒;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硅油、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85:4:2;
具体制备方法为:金属颗粒的粒径为30纳米,硅油加热至50℃,将金属颗粒加入加热后的硅油中,采用微波震动的方式使金属颗粒在硅油中均匀分散,然后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充分混合,并在氮气搅拌状态下加热至65℃,持续搅拌50min;然后将充分混合的物料送入真空环境中煅烧,使硅油碳化。
实施例三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体改性生产导电颗粒的方法,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为基体,以硅油为载体吸附金属颗粒,使金属颗粒吸附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孔隙内,从而制备出导电颗粒;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硅油、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85: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悦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悦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88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体灭火模拟系统
- 下一篇:一种粉末冶金烧结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