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SP.)及其用途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207915.3 | 申请日: | 2017-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0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俞铭诚;涂景瑜;廖丽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P7/64;C10G3/00;C10L5/44;C12R1/89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林彦 |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芒藻属 micractinium sp 及其 用途 | ||
本申请涉及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sp.)及其用途,其中所述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sp.)包含SEQ ID NO:1所示核苷酸序列的18S rDNA序列与SEQ ID NO:2所示核苷酸序列的ITS区域序列。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在不同材质上生长形成生物膜,且产生高量三酸甘油脂的经分离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sp.)。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经分离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sp.)于生产生质燃料及食用油上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颖微芒藻属(Micractinium sp.)分离株,所述分离株可在不同材质上生长形成生物膜(biofilm),且可利用生物膜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以减少对水资源与土地的需求,并简化采收流程,降低采收成本。所述分离株可产生高量的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在培养时可吸收二氧化碳,可作为固碳之用,并具有高热值、低灰分与低硫分等特性,可做为生产生质柴油与食用油的料源。
背景技术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石化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石化能源的天然蕴藏量有限,因此逐渐需要寻求新的替代能源。第一代生质能源是以甘蔗、甜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做为原料,利用水解、发酵与转酯化(transesterification)等技术来制造生质能源,但会造成农耕地需求上升、粮食作物价格上昂等问题;第二代生质能源是以稻杆、玉米杆、木屑与蔗渣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利用纤维素水解等技术来制造生质能源,但此类生质能源具有原料来源有限、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第三代生质能原是起源于公元1970年能源危机爆发时,美国所推动的藻类生质柴油开发计划,以藻类为主要原料,利用油脂萃取、氢化(hydrogenation)与转酯化等技术来制造生质能源。
微藻(microalgae)是属于一种单细胞藻类,其细胞大小介于几微米(μm)到几百微米之间,一般无法以肉眼直接观察,需利用显微镜辅助观察。微藻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淡水、海洋或潮湿的土壤中皆可发现其踪迹,据估计,地球上大约有20万到80万种微藻,其中已发现并有记录的仅有3万5千种,其生物多样性非常复杂,无论是以基础研究或是开发的角度而言,为一个几乎未积极开发的领域。
微藻具备生长速度快、二氧化碳利用率高、可高密度培养、受病菌污染机率较小与所需土地面积较小等优点,并可在短时间内蓄积大量的生物质(biomass),可作为生产生质柴油(biodiesel)、生物乙醇与生物氢等生质燃料(biofuel)的原料。此外,微藻可使用非农耕地、海水、生活废水、农牧废水与烟道气等进行培养,大大减少了土地与淡水的需求,从而减少与粮食与经济作物的资源竞争。加上其细胞结构简单且缺乏细胞分化,相较于棕榈、油菜、大豆与甘蔗等产油作物,其操作性较植物细胞更为简易,且具有与植物相似的醣化后转译修饰机制以利细胞基因表现(颜H.W.等人,基于微藻的生物精炼-从生质燃料到自然产物,生物资源技术,2013,135:166-174(Yen,H.W.et al.,Microalgae-based biorefinery–From biofuels to natural products.,Bioresour.Technol.,2013,135:166-174))。
目前,微藻生物质中所含的醣类(如藻多醣)、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藻胆蛋白(phycobilin)、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美容、食品加工、水产养殖与生物能源等产业中(斯波劳雷P.等人,微藻类的商业应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杂志,2006,101:87-96(Spolaore,P.et al.,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microalgae.,J.Biosci.Bioeng.,2006,101:87-9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未经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7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