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CD3E和/或HER2靶向功能的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6872.7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1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刘玉兰;郝小勃;郭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仁美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46 | 分类号: | C07K16/46;A61K39/39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cd3e her2 靶向 功能 特异性 抗体 及其 用途 | ||
本申请提供了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其包含针对人CD3E的抗原结合部和/或针对HER2的抗原结合部。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所述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的医学和生物学用途。
技术领域
本申请大体涉及抗体药物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了新型双特 异性抗体及其医学和生物学用途。
背景技术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类人工抗体,其包含 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双特异性抗体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肿瘤 免疫治疗方面应用广泛。
双特异性抗体从作用机制上可分为双重信号阻断型和介导细胞功能 型。通常,介导细胞功能型双特异性抗体指介导T细胞杀伤的抗CD3双特 异性抗体。1985年,利用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概念就已被提出(Stearz at al.Nature 1985,314:628-631)。通常认为有效激活T细胞需要双重信号, 第一信号来自抗原呈递细胞上MHC-抗原复合物与T细胞受体TCR-CD3 的结合,第二信号为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后 产生的非抗原特异性共刺激信号。由于多数癌细胞表面MHC的表达下调 甚至缺失,从而使癌细胞逃逸免疫杀伤。靶向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则能 够分别结合T细胞表面CD3分子和癌细胞表面抗原,从而拉近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cell,Tc或CTL)与癌细胞的距离,引导T细胞直接杀伤 癌细胞,而不再依赖于T细胞的双重激活信号。双特异性抗体可以是三功 能抗体,即一条臂靶向肿瘤细胞上的抗原,另一条臂靶向T细胞的CD3分 子,Fc段结合Fc受体。这种抗体使得T细胞、肿瘤细胞和结合抗体Fc结构 域的效应细胞形成复合体(Muller andKontermann,BioDrugs 2010;24:89-98)。
CD3分子有δ、ε、γ、ζ共4个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8.9kDa、23.1kDa、 20.5kDa、18.7kDa,各包括171个、207个、182个和164个氨基酸残基。四 种亚基组成的6条多肽链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紧密结合, 形成包含8条多肽链的TCR-CD3复合物,该复合物传导T细胞激活信号, 稳定TCR结构。CD3的胞内部分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TCR识别和结合 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肽,使得T细胞内的酪氨酸蛋白激酶p561ck磷酸化 CD3分子中ITAM的酪氨酸残基,之后募集含有SH2(Scrhomology 2)结 构域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如ZAP-70)。ITAM磷酸化和结合ZAP-70是T细 胞激活早期信号传导过程的重要生化反应之一。因此,CD3分子有传导TCR识别抗原产生的激活信号的功能。
抗CD3E抗体能结合T细胞表面TCR受体复合物中的CD3E亚基,能够 提供T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类似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MHC-肽复合物结 合到TCR),有利于T细胞的激活。而且包含针对CD3E的的抗原结合部的 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实现T细胞在肿瘤细胞周边的富集,提高T细胞对肿 瘤细胞的杀伤效率。
由于早期在免疫原性、结构稳定性以及抗体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不足, 限制了双特异性抗体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上游基因工程抗体和下游 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克服了传统双特异性抗体的缺陷,从而推动了多 类新型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开发阶段。为了解决将两个不同的半抗体 进行正确装配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多种结构的双特异性抗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仁美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仁美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68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