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5043.7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3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陈钧;徐虹霞;徐凌丽;李秀萍;马建强;苏卫东;李慎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2 | 分类号: | A61M2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鼻腔 固定 内置 导管 限位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理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及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患者在使用的鼻内置导管(诸如胃管)经鼻腔插入体内定位后,通常使用专用的敷贴将其固定在鼻面部。敷贴通过附着于患者鼻子两侧和前端等区域而实现对鼻内置导管的固定。此种固定方式主要问题包括:
首先,用敷贴方式固定鼻内置导管,目前尚没有专用的鼻敷贴来固定留置在体外的导管,需要依赖于人工临时剪辑使用,这样就又可能在剪辑造型敷贴的过程中因剪刀和手的碰触增加污染和感染的机会,另外也容易因鼻腔分泌物和营养液的外泄导致敷贴附着力不足,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敷贴脱落而导致围观意外滑脱。而通常插鼻内置导管的都是重症不能自主进食进药的患者,一旦鼻内置导管脱落,极易导致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其次,采用传统敷贴固定鼻内置导管的弊端还存在于因鼻内置导管在敷贴的压迫作用下,压力作用于患者鼻端皮肤,会导致皮肤的血管微循环障碍而并发出压疮,从而导致严重的感染并发症,敷贴与患者皮肤的长时间接触本身也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的风险。再次,由于传统的鼻外敷贴固定方法使病人非常不舒适,临床经常发生因病人无法忍受而因自己的一些有意无意的动作意外拔出鼻内置导管的现象,因此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支持。总之,使用传统敷贴固定鼻内置导管的方式在安全性、舒适性、简便性和美观性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是长期困扰临床医护人员的一种不良现象。
除使用专用敷贴固定方式以外,在本技术领域也有其他尝试。例如申请号为CN2014203983382的专利文件所公开的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包括鼻胃管和用于固定所述鼻胃管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鼻胃管纵向穿过的限位体和横向穿过所述限位体的固定带以及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的调节件,所述固定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调节件并被所述调节件固定;所述限位体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所述鼻胃管通过圈由设有开口的圈体和设于所述圈体两端的圈体连接件,其器件结构组合复杂、操作步骤繁琐,无论是对于医护人员的操作方式或是患者的体验都较差,并且其限位效果及使用舒适度仍然不理想,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不适、甚至意外拔管等问题。此外,过多的部件连接还会因鼻腔分泌物的堆积而造成面部受细菌和病毒的滋生污染,甚至引发新的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能够以简单的操作方法,获得对鼻内置导管稳定、可靠且舒适、美观的限位效果。
该限位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适用于限位通过鼻腔插入人体的鼻内置导管,将鼻内置导管与绕过人鼻中隔后方的限位装置相连。
本方法开创性地利用人鼻中隔作为受力载体之一对鼻内置导管相对于鼻腔向外的位移进行限制,从而非常巧妙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因对鼻内置导管的固定或限位不良而造成的意外拔管、脱管风险及其他诸如并发压疮多种弊端,且医者操作简便,患者体验舒适。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柔性的系带;所述系带被第一引导部件引导插入第一鼻孔后,再被插入第二鼻孔的第二引导部件引导拉出第二鼻孔而绕过人鼻中隔后方。使用两个引导部件配合完成对柔性系带在鼻内的跨鼻中隔牵引,操作的简便性和患者的舒适感得到保障。特别是在通常情况下,需要鼻内置导管的患者大多以鼻面部朝上或朝向左右方向的卧姿较长时间使用,利用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对系带连接鼻内置导管之后系带本身松紧程度的控制,使得系带以松弛的方式留于鼻内,避免压迫鼻中隔后方或鼻内其他部位,从而保障人鼻中隔良好的微循环状态,防止因为长时间的压迫或频繁的摩擦而损伤鼻粘膜,造成水肿或溃疡等病变。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在鼻内因磁性吸引并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后,将所述系带拉出第二鼻孔。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巧妙利用人鼻中隔的通路,并巧妙利用磁性吸引的作用,将所述系带牵引出所述第二鼻孔,操作简单,患者无不良感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未经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50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料理机发热盘的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滴落式咖啡机的漏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