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防远光/强日光眼镜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392.1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8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薛元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薛元新 |
主分类号: | G02C7/16 | 分类号: | G02C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4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防远光 日光 眼镜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防远光/强日光眼镜,包括镜框、双层镜片、镜腿、测光元器件、控制器、驱动组件和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包括卷轴、卷绕在卷轴上的弹性薄膜,卷轴设置在镜框的上梁处;所述测光元器件设置在所述镜框上,所述控制器与测光元器件、驱动组件分别相连,控制器根据测光元器件的输入控制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带动卷轴推动弹性薄膜在双层镜片之间从完全卷绕至完全展开以及锁定在任一部分展开位置对所述双层镜片形成遮挡。本发明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优选结构材质,形成简单、方便、智能的防远光眼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防远光/强日光眼镜。
背景技术
在夜间行驶车辆过程中,为方便看清道路状况,驾驶员会选择打开远光灯,当两车相向而行时,需要将远光灯调成近光灯,但实际上许多驾驶人员并没有在安全距离内将远光灯调成近光灯的意识,仅靠道德来规范驾驶员行为任重而道远,而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频发。此外在日光强烈的白天,驾驶员在开车面向太阳时必须佩戴墨镜,而转弯后背对太阳又需要摘下墨镜,此操作非常麻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很多产品,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790215 U的实用新型专利“自动遮挡双层眼镜”,通过同时在眼镜框上安装近视镜片和墨镜片,墨镜片通过电机能够相对近视镜片转动,但此设计方案佩戴美观性差,设计冗余累赘,难以被大众接受;又如授权公告号为2031536U的实用新型专利自动遮光眼镜,但未见投产,其部分原因是佩戴美观性差;应用电子液晶屏式遮光眼镜,例:专利号:200820035000.5,其镜片最高透光率偏低,不适合夜晚佩戴。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防远光/强日光眼镜,结构简单,遮光效果好。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自动防远光/强日光眼镜,包括镜框、双层镜片、镜腿、测光元器件、控制器、驱动组件和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包括卷轴、卷绕在卷轴上的弹性薄膜,卷轴设置在镜框的上梁处;所述测光元器件设置在所述镜框上,所述控制器与测光元器件、驱动组件分别相连,控制器根据测光元器件的输入控制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带动卷轴推动弹性薄膜在双层镜片之间从完全卷绕至完全展开以及锁定在任一部分展开位置对所述双层镜片形成遮挡。通过测光元器件采集环境光线,自动调节挡光,相对于现有的墨镜或具有遮光作用的眼镜更加智能;在镜框上梁设置卷轴,使得弹性薄膜从竖直方向展开,针对不同的光线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薄膜进行遮光,使其在展开过程中依靠电机的推力而不是自身重力,在展开过程中更加平整、稳定,不易出现故障;采用双层镜片设计能够形成弹性薄膜的展开空间,同时对弹性薄膜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与电机相连的电池,电机设置在所述镜框的鼻梁处,电池设置在任一镜腿处。
进一步地,所述测光元器件设置在所述镜框外侧边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测光元器件处设有凸透镜,使其能够对环境中任意一点进行测光,而非另侦测环境整体光强的平均值,以便区分当前情况是对面有远光灯照射的黑天还是整体亮度与之相似的白天。
进一步地,所述双层镜片的内镜片为近视镜片。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薄膜采用厚度为0.05mm厚度的两段渐进灰度遮光薄膜。更为具体的设置:所述弹性薄膜上部分为深灰度遮光薄膜,下部分为浅灰度遮光薄膜,其中下部分右半边还可以设置为透明薄膜。由于在车内透过眼镜看见的场景分布为眼镜的上部分为车外环境,下部分为车内操作环境,通过上述设置,在强日光时遮光薄膜全部展开,用深灰度部分进行遮光;在远光时,遮光膜展开一半,用浅灰度部分进行遮光,符合夜晚光线的应用场景。
进一步地,所述镜框在双层镜片两侧还设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上设有能沿导向机构移动的加强筋,加强筋与所述弹性薄膜的自由端相连。加强筋和导向机构的设置为弹性薄膜的展开提供更稳定的保障,减少对弹性薄膜展开的干扰,提供更稳定的保障,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薛元新,未经薛元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3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监测网络流量条件的旁路标签交换路径的动态修改
- 下一篇:一株水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