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化锌复合磷酸银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068.X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4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倪清卓;马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18 | 分类号: | B01J27/18;C02F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化锌 复合 磷酸 银光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化锌复合磷酸银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污水治理一直得不到好的解决。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1972年开始发现TiO2氧化活性较高,化学稳定性好,对人体无毒害,成本低,无污染,应用范围广,因而最受重视,但是TiO2的禁带宽度较大(例如锐钛矿TiO2的禁带宽度Eg=3.2eV),仅能吸收紫外光区(波长小于387nm)的光,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污染物降解以及能源生产领域中,半导体光催化是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当能量大于或等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子照射在光催化剂表面上时就会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这是光催化反应的最初的基本步骤。为了寻找高效的光催化剂,大量研究工作都集中在研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上。2010年6月,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发现磷酸银具有光催化剂的效果,且光氧化效果是目前已知各种光催化剂的数十倍以上。但由于磷酸银自身不稳定,在光催化中易自蚀,导致催化剂降解性能迅速降低。而提高光催化效果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另外,由于纳米颗粒在处理废水后很难从废水中分离,因此需要将纳米颗粒负载在一些载体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硫化锌复合磷酸银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如下步骤:
1)将1~5g醋酸锌和3~20g硫代乙酰胺和0.5~1.2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到40~80mL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转移至水热釜并置于烘箱中105~140℃恒温加热24~36h,待反应结束后取出水热釜,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弃掉上清液,收集沉淀物;
2)将上述沉淀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各3~4次,将洗涤后的沉淀物在50~70℃下恒温干燥,得到硫化锌粉末;
3)称取20~24mmol硝酸银,配置成20mmol/L的硝酸银溶液,称取6.6~8mmol磷酸氢二钠,配置成20mmol/L的磷酸氢二钠溶液;
4)将以上两种溶液在350~400转/分钟的转速下混合,形成黄绿色胶状物质,持续搅拌3~4h,在搅拌过程中磷酸氢二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磷酸银胶体;
5)将得到的硫酸锌粉末加入到磷酸银胶体中,搅拌3~4h,沉淀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物4~5次,将洗涤后的沉淀物105℃下烘干,即得一种硫化锌复合磷酸银光催化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磷酸银在纳米硫化锌表面形成复合结构,可以使磷酸银有效分布而不聚集,并在硫化锌表面形成更小的颗粒,提高催化活性。
(2)磷酸银和硫化锌复合,协同作用,可以使硫化锌在可见光的作用下也能够发挥催化作用,而能获得很好的催化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5g醋酸锌和20g硫代乙酰胺和1.2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到80mL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转移至水热釜并于烘箱中140℃恒温加热36h,待反应结束后取出水热釜,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弃掉上清液,收集沉淀物;将上述沉淀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各4次,将洗涤后的沉淀物在70℃恒温干燥,得到硫化锌粉末;称取24mmol硝酸银,配置成20mmol/L的硝酸银溶液,称取8mmol磷酸氢二钠,配置成20mmol/L的磷酸氢二钠溶液;将以上两种溶液在400转/分钟的转速下混合,形成黄绿色胶状物质,持续搅拌4h;将得到的硫酸锌粉末加入到该磷酸银胶体中,搅拌4h,沉淀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物5次,将洗涤后的沉淀物105℃下烘干,即得一种硫化锌复合磷酸银光催化剂。
将得到的负载型磷酸银/硫化银复合光催化剂0.5g加入到500mL浓度为20mg/L的酸性红废水中,在300w金卤灯照射下,反应30min,脱色率为96.7%,催化剂分离后可以重复利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0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