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021.3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1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宋肖的;汪红;张文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7/00 | 分类号: | F01K27/00;F01K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朗肯循环 物流循环 连通 余热发电系统 低温热源 高温热源 能源利用效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余热发电系统,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低温热源物流循环泵、首级朗肯循环和次级朗肯循环组成,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与首级朗肯循环连通,低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与次级朗肯循环连通,首级朗肯循环与次级朗肯循环连通,能源利用效率高,装置占地面积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能余热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涉及利用炼油化工行业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炼油厂作为石油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规模越来越大,催化、加氢、重整等多数炼厂核心装置中反应器,换热器,压缩机都会产生大量低温余热。炼油厂低温余热有数量多、种类多、温位不同的特点。大量不同来源的低温余热,除去部分装置用热外,往往仍有大量过剩,一般设置冷却岛或直接水冷却器冷却。这样余热资源白白浪费,导致整个装置能源利用率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炼油化工行业余热类型多、温位不同的特点,发明一种余热发电系统。通过两级郎肯循环发电系统分别回收不同温位、不同类型余热资源。同时利用一种多股流换热器将首级朗肯循环与次级朗肯循环串联,既能减小设备占地,又实现余热资源高效利用。
本发明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低温热源物流循环泵、首级朗肯循环和次级朗肯循环组成,其特征在于: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与首级朗肯循环连通,低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与次级朗肯循环连通,首级朗肯循环与次级朗肯循环连通。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首级朗肯循环由高温热源、蒸发器、首级膨胀机、多股流换热器和首级工质循环泵组成,次级朗肯循环由低温热源、多股流换热器、次级膨胀机、次级工质循环泵、冷凝器组成,首级朗肯循环和次级朗肯循环共用多股流换热器,首级膨胀机和次级膨胀机作功发电。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与首级朗肯循环中的首级工质循环泵连通,低温热源物流循环泵与次级朗肯循环的次级工质循环泵连通。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流换热器为多股流换热器,是缠绕式换热器。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流换热器,一种流体通过壳程,两种流体分别通过管程。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流换热器,换热器管程沿壳程逆流方向有过热段、蒸发段、预热段。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流换热器,管程流体中高温流体通过多股流换热器管程过热段和蒸发段。管程流体中低温流体通过多股流换热器管程预热段。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流换热器,管程流体中高温流体通过多股流换热器管程过热段和预热段,管程流体中低温流体通过多股流换热器管程蒸发段。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流换热器,管程流体中高温流体通过多股流换热器管程过热段,管程流体中低温流体通过多股流换热器管程蒸发段和预热段。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介质至少为工艺物流、导热油、水、蒸汽或烟气的一种。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级朗肯循环的工质为水。
所述的一种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朗肯循环的工质为制冷剂、烯烃类、氨或二氧化碳一种。
一种余热发电系统流程如下:来自高温热源10的高温热源物流12经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8升压后送入蒸发器2作为热源。来自首级工质循环泵1的首级工质进入蒸发器2被高温热源物流12加热蒸发。然后工质蒸汽进入首级膨胀机3膨胀做功,并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自首级膨胀机出口3的工质蒸汽进入多股流换热器4作为次级循环热源,并被冷凝成工质液体,再由高温热源物流循环泵8升压后继续循环,完成首级朗讯循环。其中在首级膨胀机进出口设工质旁路,当热源物流热量过大时,开启工质旁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