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高压塔架柱建模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7325.7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3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松;冯舜凯;李静宜;朱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3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张明月 |
地址: | 05003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塔架柱 建模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高压塔架柱建模系统及方法,属于特高压塔架柱建模技术领域,包括模型库管理模块、参数输入模块、参数校验模块、参数处理模块、坡段编辑模块。本发明通过对坡段标高、横隔宽的自动处理,提高了塔架柱建模的速度,避免了参数的重复输入,极大地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了因为材质数据量巨大导致输入困难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塔架柱建模的灵活性,极大提高了塔架柱建模的效率,可将建模周期从3天压缩到20分钟,满足了工程设计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高压塔架柱建模系统及方法,属于特高压塔架柱建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三维建模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工程设计中,变电土建设计人员多采用STAAD、ANSYS、迈达斯等软件进行建模,但由于特高压塔架柱节点、杆件繁多,此类软件建模繁琐且工作量大,建模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针对特高压塔架柱建模的专业系统及应用方法的开发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特高压塔架柱建模系统及方法,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特高压塔架柱建模系统,以Visual Studio为开发平台进行开发,包括模型库管理模块、对模型库管理模块实行参数输入操作的参数输入模块、对参数输入模块输入的参数进行实时校验的参数校验模块、对校验合格的参数进行处理的参数处理模块、对坡段进行编辑的坡段编辑模块,比如80m的特高压塔架柱,分为20m、30m、30m三段,如果需要设计成50m的,则只需要将下部的30m删掉即可;
模型库管理模块包括用于生成塔身、塔腿和横隔的塔身模型库、塔腿模型库和横隔模型库;
参数输入模块用于输入基础参数、塔结构参数(比如几何参数、节间参数、梁支座参数、地线悬挂参数)、分组与材质参数;
参数处理模块用于计算出特高压塔架柱节点的坡段标高、坡段横隔宽、三维数据、计算长度、风荷载,并实现了各参数之间的智能联动;
坡段编辑模块,用于对特高压塔架柱的坡段进行插入、删除、合并、拆分、等分、等同操作。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基础参数包括变坡总段数、总标高、正上收口、正下收口、侧上收口、侧下收口、埋深、对称方式;其中变坡总段数为大于2的整数,正上收口不大于正下收口,侧上收口不大于侧下收口,埋深不大于总标高,系统坐标系以塔架柱在地面投影的中心为原点,对称方式包括反对称、对称,反对称为旋转对称,对称为平移对称;
塔结构参数包括几何参数、支座信息、梁支座参数、地线悬挂参数,几何参数包括各变坡段的标高、正面与侧面参数、横隔模型,正面与侧面参数包括横隔宽、节间参数、模型;其中,最后一个变坡段正侧面模型为塔腿模型,其他段模型为塔身模型,横隔模型根据塔腿模型与塔身模型横衔接处是否有中间点显示不同的可选模型;
分组与材质参数包括主材分组与材质参数、横隔分组与材质参数、正面分组与材质参数、侧面分组与材质参数,并可对分组与材质参数中的材质数据进行多条件自由组合的批量修改。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参数处理模块可自动切换单斜材模型的斜材方向,保证相邻节间斜材的端点互连。比如在早期设计中,当上部为左斜材时,则下部必须定义为右斜材,以此类推,因此需要设计人员特别注意;但是现在可以都设计定义为左斜材,下部斜材的方向自动变为右斜材。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对变坡段进行参数处理时,标高可输入变坡段的实际标高,也可输入0值,当变坡段标高输入值为0时,首先过滤出非零标高值,然后根据变坡段的非零标高之间的段数均分该变坡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73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