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鞋底模具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92367.1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0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蔡乃湧;陈尚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K3/08;C09K5/14;B29C3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剂 金属粒子 鞋底模具 固化剂 模具 重量百分比 成形过程 固化成形 固化反应 固化 加热 冷却 制造 | ||
本发明是一种鞋底模具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鞋底模具的组合物包含一主剂、一固化剂以及多数金属粒子。主剂置于一模具内。固化剂添加于主剂,且固化剂可与主剂产生固化反应,并于模具内固化成形。多数金属粒子添加于主剂并随主剂固化,且主剂与金属粒子的重量百分比为2:1。借此,组合物在成形过程中不需加热的高温,节省等待冷却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组合物及制造鞋底方法,尤其是指一种应用于鞋底模具的组合物以及利用其组合物制造鞋底的方法。
背景技术
鞋底的种类繁多,而依鞋底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其制造方式也有所差异。传统的鞋底经常使用发泡材料制造,且至今仍为主流制程之一。
由于发泡材料的成形需要以模具加以限制,而模具的品质又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成形结果,因此对于发泡材料的鞋底而言,开模制程一直占有相当高的成本比例。
开模制程是先制作初始公模,并于公模上倒入液体材料,例如高温的液态铝,待液态铝降温而成为固态后,即形成供后续翻制的母模。然而,上述开模制程在取下母模时需要多人同时进行方能完成,且冷却相当旷日费时,另外,制模用的铝材原料亦相当昂贵,此也使开模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有业者尝试将新兴的3D打印技术应用到上述的开模制程。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产生母模,故而省去事先制作公模的步骤,且由于此技术是直接打印出模型,故也不需要等待母模冷却、同时解决取下母模的耗时耗力问题。然而,3D打印技术在实际投入模型的生产时又遭遇诸多障碍,首先,3D打印技术的耗材同样十分昂贵,且工业水准的3D打印机器往往要价上千万,非一般企业所能负担。其次为耐用度问题,由于取下的母模将用于压模以生成鞋底,但利用3D打印的原料所产出的模型并不若铝材等金属强韧,在经过几次压合后,打印出的母模即会发生脆裂而成为废料。对比3D打印技术的前置成本以及缓不济急的打印速度,耐用度极低的模型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几乎不成比例,故此种习用做法最后被迫以失败告终。
因此,目前制鞋产业仍在探求更有效率、简便且能够降低成本的制模方案,以期望解决上述习用技术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开模制程的高成本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鞋底模具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利用主剂以及固化剂一体固化成形于模具内,取代以往使用高温熔融金属的浇铸方式,可有效缩短鞋底模具的冷却时间,另混入多数金属粒子可以增加导热性能,且同时解决3D打印的模型强度不足的问题。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鞋底模具的组合物,其包含一主剂、一固化剂以及多数金属粒子。主剂置于一模具内。固化剂添加于主剂,且固化剂可与主剂产生固化反应,并于模具内固化成形。金属粒子添加于主剂并随主剂固化,且主剂与金属粒子的重量百分比为2:1。
本实施方式利用主剂与固化剂进行固化反应,取代习用的熔融金属成形方式,仅需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成形,不需要等待金属冷却固化。此外金属粒子可以提供组合物在后续制模阶段时增加导热性能,解决非金属材料导热性较低的问题。
在前述组合物中,主剂与固化剂的重量百分比可以为3:1,主剂的密度可以是1.35g/cm3至1.55g/cm3,固化剂的密度可以是1.15g/cm3至1.35g/cm3。在一实施例中,主剂可以是环氧树脂,且金属粒子可以包含铁或铅,但不在此限。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造前述组合物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提供前述模具。混合主剂与固化剂而形成一混合液材。添加前述金属粒子于混合液材。倒入混合液材至模具内。等待混合液材固化而形成前述组合物。此外,本实施方式另可包含以下后续步骤:取下组合物,并将其固定至一鞋底模座。提供一鞋底原料。以及将鞋底原料压合至鞋底模座,以产生一鞋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23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