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催化剂和环烷烃氢解开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0680.1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4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郑仁垟;夏国富;王振;李明丰;李会峰;徐广通;郑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652 | 分类号: | B01J23/652;B01J23/656;C10G45/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贵金属 负载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环烷烃 解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得到的催化剂及一种环烷烃氢解开环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配制含有含第VIII族贵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第一组分、含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第二组分和含第VIB和/或VIIB族金属元素化合物第三组分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胶体溶液;(2)将载体分散于溶剂中,得到含载体的悬浊液;(3)将步骤(1)的胶体溶液与步骤(2)的悬浊液混合,然后经干燥和可选的焙烧,得到所述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与现有技术制备的相同贵金属含量的催化剂相比,本发明的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在用于环烷烃氢解开环时,具有明显更高的催化环烷烃氢解开环活性和选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和制备方法及应用以及使用该催化剂催化环烷烃氢解开环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柴油需求量日益增加。单靠直馏柴油不可能满足这一需求,这就需要调入二次加工柴油,如催化裂化柴油和焦化柴油。而二次加工柴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氮和芳烃,目前硫和氮可以用传统的硫化物催化剂进行脱除,技术难点是芳烃的转化。柴油中高的芳烃含量不仅会降低油品质量,而且会增加柴油燃烧废气中的颗粒排放物。通常正构或短侧链烷烃的十六烷值最高,带有长侧链环烷烃及芳烃的十六烷值较高,而带有短侧链或无侧链环烷烃及芳烃的十六烷值最低。因此芳烃加氢饱和过程对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是有限的,而开环反应则有希望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随着有关清洁能源的环境法规越来越苛刻,柴油燃料的脱芳改质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实现环烷烃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对于提高柴油品质有重要意义。
环烷烃开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机理进行:自由基反应机理、正碳离子机理和氢解机理(Journal of Catalysis,2002,210,137-148)。相比而言,金属催化的氢解机理对环烷烃选择开环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主要是因为环烷烃分子的环内张力导致开环反应比断侧链反应容易进行。
WO/2002/007881公开了一种用于环烷烃开环的催化剂和工艺,开环反应是通过使用氧化铝和酸性硅铝分子筛的复合载体负载的铱催化剂来实现的。而且,催化剂暴露于250℃氧气氛下焙烧再生,其开环活性不显著失活。
CN200480043382.0公开了一种催化剂和使用该催化剂将环烷烃开环的方法。该催化剂包含第VIII族金属组分、分子筛、难熔无机氧化物和非必要的改性剂组分。分子筛包括MAPSO、SAPO、UZM-8和UZM-15,第VIII族金属包括铂、钯和铑,而无机氧化物优选氧化铝。
CN200910013536.6公开了一种环烷烃加氢转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金属Pt,载体由氢型Y-Beta复合分子筛和无机耐熔氧化物组成,催化剂载体中氢型Y-Beta复合分子筛含量为10wt%~90wt%,催化剂中活性金属Pt的含量为0.05%~0.6%。催化剂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可以用于各种含环烷烃原料的加氢转化。
CN201110102568.0公开了一种芳烃选择性开环反应工艺,反应在两个串联的反应器中进行;物料进入第一反应器进行深度脱硫和脱氮反应,经过H2S和NH3分离装置脱硫和氮,当物料中的S含量低于50ppm,N含量低于10ppm后,物料进入第二反应器进行选择性开环反应,该反应器有两个反应床层,在第一个反应床层进行加氢饱和异构化反应,第二个反应床层进行选择性开环反应;第一反应器选用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第二反应器的第一个床层装填贵金属/分子筛-氧化铝催化剂。
醇热还原法过程使用醇(一般为多元醇)为还原剂和溶剂,而且大多不使用稳定剂,制备的催化剂颗粒分散度高、粒径分布均匀可控,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Wang报道了一种不使用稳定剂情况下,采用醇热还原法在有机介质中制备稳定的Pt、Rh、Ru等单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0,12(6):1622-16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06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