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凝露控制系统、空调器及防凝露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9607.2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25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韦汉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41 | 分类号: | F24F11/41;F24F11/64;F24F11/84;F24F1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庆龙 |
地址: | 52831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凝露 控制系统 空调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凝露控制系统、空调器和防凝露控制方法,防凝露控制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支路、第二冷凝支路和蒸发支路;第一冷凝支路和第二冷凝支路的入口端均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接,第一冷凝支路和第二冷凝支路的出口端均与蒸发支路的入口端连接;第一冷凝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过滤器和第一节流机构,第二冷凝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开关阀和第二节流机构;蒸发支路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接;室内机回风口处设置有湿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室内机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本发明提供的防凝露控制系统不但不会带来噪音影响,而且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节流阀芯不可调的定频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凝露控制系统、空调器及防凝露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空调器在制冷或者除湿模式下进行防凝露的方法中,大部分都是采用降低压缩机频率、提升内机风挡、降低外机风挡、增加节流元器件的开度等方式进行防凝露控制。
但是通过变频率或者变化风挡的方式,不但会带来噪音影响,而且还会缩短电机寿命。而增加节流元器件开度的方式只适用于节流元器件可调的空调器,对于毛细管或者节流阀芯不可调的空调器,就不适用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凝露控制系统、空调器及防凝露控制方法,本发明提供的防凝露控制系统不但不会带来噪音影响,而且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节流阀芯不可调的定频空调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凝露控制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支路、第二冷凝支路和蒸发支路;所述压缩机、第一冷凝支路、第二冷凝支路位于空调器室外机中,所述蒸发支路位于空调器室内机中;
其中,所述第一冷凝支路和所述第二冷凝支路的入口端均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凝支路和所述第二冷凝支路的出口端均与所述蒸发支路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第一冷凝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过滤器和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二冷凝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开关阀和第二节流机构;所述蒸发支路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支路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回风口处设置有湿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回风湿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回风温度;
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出风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蒸发支路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湿度传感器的个数为N,N≥2,N个湿度传感器均匀分布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回风口处,N个湿度传感器共同用于检测回风湿度;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个数为M,M≥2,M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回风口处,M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共同用于检测回风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个数为P,P≥2,P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处,P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共同用于检测出风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中设有根据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回风湿度计算露点温度的计算程序。
进一步地,所述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比较器和控制器,所述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出风温度与所述露点温度的大小,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出风温度与所述露点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开关阀的开闭。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出风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露点温度时,控制所述开关阀打开,且在所述出风温度提高至大于所述露点温度预设量时控制所述开关阀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96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