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载荷卫星内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9319.7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28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周丽萍;张庆君;王建军;刘杰;张华;程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庞静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载荷 卫星 灵敏 接收 设备 天线 干扰 确定 方法 | ||
本文公开了微波载荷卫星内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确定方法,首先,将整个微波载荷卫星置于标准屏蔽暗室环境中;然后,确定以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为接收方的潜在干扰对;接着,计算每一个潜在电磁干扰对的干扰余量,将干扰余量大于预设门限潜在电磁干扰对的干扰源确定为潜在干扰源;之后,先将高灵敏接收设备加电,再按照干扰余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加载潜在干扰源,当加载完潜在干扰源后高灵敏接收设备工作状态不正常时,确定该潜在干扰源为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该测试方法实现了直接定位出干扰源、干扰工况以及干扰强度,验证了卫星系统内电磁干扰问题,达到直接提高系统电磁兼容试验效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星电磁兼容试验中的一种试验项目和方法,特别是微波载荷卫星内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确定方法,属于电磁兼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高分辨率SAR载荷卫星均为微波遥感卫星,此类卫星主要任务是利用微波载荷获取地球表面特征,包括海面风场、海浪、海流、海面温度、海上风暴和潮汐等,在海洋监视监测、灾害监测与评估、国土测绘与城市发展规划、农业、林业、地质、水文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为得到高精度的遥感数据,星上通常装载许多较高灵敏的微波载荷设备,除了在卫星设计研制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对这些高灵敏度载荷设备的保护,还需要为卫星总装电测阶段的系统级电磁兼容试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试验项目,来验证卫星系统内的自兼容情况,由于卫星系统研制进度紧凑、系统电磁兼容试验涉及的分系统设备众多,设计一种能够快速定位干扰源的位置及工况的测试方法,提高试验效率和试验效果,才能够有效保证整星研制进度,提高系统可靠性。
实际情况中,在卫星研制总装阶段,通常会安排整星电磁兼容试验来验证卫星各分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及安全余量。而传统的整星电磁兼容试验中,经常将卫星的电测程序设置成卫星在轨模飞工作状态,然后监测各分系统及设备的正常工作与否,从而验证系统内部电磁兼容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现受扰现象,研制单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组织故障排查工作,而且星上分系统间关系复杂、互相联系,更延长卫星系统的电测时间来寻找干扰源,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整星研制进度。尤其针对星上有多个高灵敏接收的微波载荷卫星,而微波遥感卫星上装载的射频设备灵敏度高且数目众多,不同分系统间极易发生电磁干扰,更加加深干扰源定位的难度,如果无明确目的地排查目标,效率更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微波载荷卫星内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确定方法,快速准确定位出干扰源的位置、干扰工况以及干扰程度,从而解决卫星系统内电磁干扰问题,达到直接提高系统电磁兼容试验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微波载荷卫星内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确定方法,所述高灵敏接收设备为接收灵敏度为优于-100dBm的接收设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整个微波载荷卫星置于标准屏蔽暗室环境中,将标准屏蔽暗室地面和微波载荷卫星支架上铺满吸波材料,避免干扰信号经微波载荷卫星星体周围环境中物体反射后进入灵敏接收设备天线;
(2)、确定微波载荷卫星内以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为接收方的潜在干扰对;
(3)、计算步骤(2)所确定的每一个潜在电磁干扰对的干扰余量,将干扰余量大于预设门限的潜在电磁干扰对的干扰源确定为潜在干扰源,进入步骤(4);
(4)、按照微波载荷卫星星上实际应用状态,连接高灵敏接收设备及其相应的天线,并将其加电,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5)、按照干扰余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加载潜在干扰源,并监测加载潜在干扰源之后高灵敏接收设备的工作状态;当高灵敏接收设备工作状态不正常时,认为最新加电的潜在干扰源对高灵敏接收设备造成干扰,记录该干扰源及干扰现象,之后关闭该干扰源再加载新的潜在干扰源,否则,则无需关闭该干扰源,直接加载新的潜在干扰源,直至步骤(3)中所确定的所有潜在干扰源均加载完,确定高灵敏接收设备天线带内干扰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未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93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