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涂装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8116.6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崔旼眞;崔荣镐;李容范;郑志贤;韩载昊;李秉浩;林裁坤;韩政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韩华道达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3/00 | 分类号: | C08L53/00;C08L23/08;C08K3/34;C08K3/36;C08K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唐瑞庭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涂装 金属 聚丙烯 树脂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涂装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而没有涂装的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提供的外观特性类似于通过涂装提供的外观特性。本发明的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例如耐刮擦性,因此可以应用于成型方法,例如着色成型(MIC)法。该树脂组合物可用作汽车内部和外部部件的材料,以及可以通过MIC法成型的电气和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需要涂装的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而且提供与需要涂装的那些相似的外观特性。该组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如耐刮擦性。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可应用于着色成型(MIC)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树脂用作电气和电子产品、汽车内部或外部材料、办公用品等的原料。树脂由于其低比重和易于回收而提供重量的节省。特别地,聚丙烯树脂组合物通常用作用于外部部件(例如保险杠,侧梁成型件和汽车装饰件)的涂料。
金属质感高光泽表面作为电气和电子产品以及汽车内部和外部部件的设计因素是期望的。通常地,为了赋予部件金属质感,在注射成型制品的表面上另外进行涂装(底涂)工艺。由于在涂装工艺中使用过量的溶剂,因为该工艺包括多个步骤可能出现环境安全问题和增加的成本。可导致部件缺陷的另一个问题是涂料与基底较差的相容性。因此,正在努力开发一种树脂成型制品,其可以提供涂装的特性,还可以使用注射成型方法而不用涂装(底涂)来进行制造。
实现金属质感高光泽特性的方法的例子包括用于通过注射塑性材料直接获得高光泽表面的着色成型(MIC)方法。为了通过注射塑性材料实现高光泽表面特性,注射成型表面的粗糙度需要最小化并且为像镜面一样平滑处理的,并且注射条件需要优化,使得光滑表面可以充分地转移到塑性注射材料的表面。当使用具有高注射温度和低流动性的树脂时,需要单独安装模具快速加热和冷却装置以便提高熔接线的表面质量等。在MIC方法中使用塑性材料如聚碳酸酯(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然而这些工程塑性材料昂贵并且具有高比重。由于低硬度,聚丙烯树脂具有弱的耐刮擦性。由于高收缩导致的尺寸问题,聚丙烯树脂通常不用于MIC非涂装内部和外部部件。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的信息并不构成在本国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涂装工艺而实现金属质感的高光泽特性的非涂装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在一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改进的耐刮擦特性而同时保持聚丙烯树脂的固有机械性能的非涂装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在某些方面,本发明提供由本文概述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成型的注射非涂装成型制品。
在其它方面,本发明提供作为通过着色成型(MIC)方法形成的非涂装内部和外部部件的汽车内部和外部部件以及电气和电子产品。换句话说,本文提供了包括由本文概述的非涂装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成型得到的成型制品的汽车内部部件,汽车外部部件,电气部件(例如,汽车电气部件)或电子部件(例如,汽车电子部件)。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涂装金属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约52至97重量%的通过C13-NMR法测量的全同立构五元组分数为约96%或以上的高结晶聚丙烯树脂;约1至30重量%的基于烯烃的橡胶;约1至15重量%的平均粒子直径为约0.1至1μm的超细滑石;约0.1至3.0重量%的二氧化硅粉末的耐刮擦添加剂;以及约0.1至3.0重量份的金属颗粒,以100重量份的全部树脂组合物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高结晶聚丙烯树脂可以是高结晶嵌段共聚物的聚丙烯树脂。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高结晶聚丙烯树脂可以是具有约5或更大的多分散指数(PI)和宽分子量分布的嵌段共聚物的聚丙烯树脂。
还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基于烯烃的橡胶可以是乙烯-丁二烯橡胶、乙烯-辛二烯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韩华道达尔有限公司,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韩华道达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81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