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的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912.8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77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苏楚奇;陈光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F01N5/02;F02G5/02;H02K15/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琳萍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温差 发电 装置 组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的组装方法,设置专用的模块卡槽,再使用模块卡槽针对每个热电模块进行限位,同时利用气箱耳片对模块卡槽进行限位,双重限位确保了热电模块整齐均匀地排列在与气箱和水箱的接触面上,提高热电材料的转换率,然后利用骑马卡对水箱对中定位,可保证每次安装时每个水箱相互平行,同时对齐气箱的每个平面,最后利用多条卡箍夹紧水箱和热电模块,使之紧紧靠在气箱上。本发明操作简单、夹紧可靠,能有效保证热电模块的位置整齐均匀排列且固定不变,同时保证与冷热端充分接触,提高发电系统的能量转化率和发电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温差发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能源储量非常丰富,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且现阶段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只有约33%,单位产值耗能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要高2.5倍、4.9倍和8.7倍。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消耗石油4.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达到了创纪录的2.5亿吨,同比增长16.2%,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5%,车用燃油消耗量占石油消耗量的例估计达40%左右。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出现了一些性能较好的热电转换材料,这为汽车尾气能量的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国内外已经兴起利用热电材料的温差发电效应回收汽车发动机尾气能量的研究热潮。假设温差发电装置效率达5%,对于我国目前约1.2亿吨的年汽车燃油消耗量而言,相当于每年可回收240万吨燃油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尾气温差发电装置是利用热电模块两端的温差产生电动势,为蓄电池供电,实现汽油能量的有效利用。但是尾气温差发电装置内往往装有成百上千块小型片状的热电模块,同时还要求它们被整齐的排列,由于热电模块本身不带有紧固装置,因此传统的组装方法很难实现热电模块的整齐排列,在安装或更换热电模块时,热电模块的位置往往会发生变动,而且,水箱与气箱没有对中可能降低尾气温差发电装置整体的能量转化率和发电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组装效率低,水箱、气箱和热电模块相对位置不精准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价格低廉,快捷有效的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的组装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尾气温差发电装置的组装方法,所述发电装置包括截面为正多边形的圆柱形水箱、在水箱的各外周表面上沿水箱纵向均设置气箱,所述水箱和气箱之间均匀整齐地装夹有热电模块,所述水箱外围用卡箍通过捆绑的方式紧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气箱耳片的安装:将气箱耳片通过螺钉紧固的方式均匀安装到气箱两侧面上,并使气箱耳片沿正多边形的每条边排列,其作用为定位模块卡槽和水箱预固定;所示气箱耳片为一个截面为L型的角钢,保持L型的开口朝向正多边形的中心;
S2.热电模块的选择:根据正多边形大小,选用相同型号的热电模块,确保它们的外形尺寸和功能参数一致;
S3.模块卡槽的制造:根据S2中所述热电模块的尺寸,通过机加工的方法制造一个模块卡槽用于卡置热电模块;所述模块卡槽为梳齿状,与梳齿垂直的长柄两端设置有竖向内扣折边,内扣折边与梳齿平行设置,且各内扣折边的外侧端设置缺口作为限位槽; S4.热电模块的排列:所述模块卡槽可使热电模块正好嵌入到模块卡槽中,并做到整齐排列不散落;特别的,所述热电模块具有冷热端之分,热端应朝下,即具有模块卡槽的限位槽一侧;
S5.模块卡槽的定位:将模块卡槽和模块放在气箱的各外周平面上,并利用卡槽两端的限位槽与气箱耳片靠住,进行准确定位,同时保证热电模块都在模块卡槽中整齐排列并靠住模块卡槽;
S6.水箱预固定:模块卡槽及模块定位后,在它们的上面放置水箱,两端的进出水口用骑马卡对中并通过螺钉螺母连接气箱耳片进行固定;同时,螺钉的预紧力将水箱和气箱中间的热电模块被夹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9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