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光技术微波接收系统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6731.3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93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洪俊;彭志强;李祖林;姚胜兴;王小虎;张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B10/54 | 分类号: | H04B10/54;H04B10/61;H04B10/64;H04B10/69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龙腾;黄丽 |
地址: | 421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技术 微波 接收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全光技术微波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站中:
步骤一、通过电光强度调制器实现用接收的微波信号对上支路激光进行强度调制,经电/光转化后形成光信号1;
步骤二、将与上支路激光具有相同特征参数的下支路激光输入开环增益大于1的光电混合环路实现自激振荡以产生稳定微波信号,并用该自激振荡产生的稳定微波信号对输入该光电混合环路的下支路激光进行强度调制,形成光信号2;
步骤三、将光信号1与光信号2进行耦合并传输;
在中心站中:
步骤四、接收步骤三传输过来的光信号1和光信号2,通过包络检波进行光差频,再通过低通滤波后实现中频输出;
步骤五、对步骤四输出的中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再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光技术微波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先将接收到的光信号1和光信号2放大后对其传输损耗进行补偿,然后再通过包络检波进行光差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光技术微波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通过光电探测器的包络检波来对光信号1与光信号2进行光差频。
4.一种全光技术微波接收系统,包括基站、光纤2及中心站,所述基站与中心站之间通过光纤2进行通信;
所述基站包括光源、电光强度调制器1、耦合器2与开环增益大于1的光电振荡环路;
所述中心站包括光电探测器2、低通滤波器、模数转换器与数字信号处理器;
所述光源用于提供上支路激光和下支路激光,所述下支路激光与上支路激光具有相同特征参数且相位同步;
所述电光强度调制器1与光电振荡环路的输出端连接耦合器2的两输入端,所述耦合器2的输出端与光纤2、光电探测器2、低通滤波器、模数转换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器依次连接;
所述上支路激光在电光强度调制器1中被接收的微波信号进行强度调制,实现电/光转化,形成光信号1并从电光强度调制器1的输出端输出至耦合器2;
所述下支路激光输入光电振荡环路中自激振荡产生稳定的微波信号,并通过该稳定的微波信号对输入光电振荡环路的下支路激光进行强度调制,形成光信号2并从光电振荡环路输出端输出至耦合器2;
所述耦合器2对输入的光信号1和光信号2进行耦合后并通过光纤2传输至光电探测器2,所述光电探测器2对接收到的光信号1与光信号2包络检波实现光差频,然后经所述低通滤波器进行低通滤波后输出中频信号,输出的中频信号经所述模数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后再进入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完成数字信号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光技术微波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振荡环路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电光强度调制器2、光纤1、光放大器1、耦合器3、光电探测器1与窄带带通滤波器;所述光电振荡环路内的噪声信号通过电光强度调制器2对下支路激光进行强度调制后通过光纤1延时,再通过所述光放大器1放大后耦合输出一部分,剩余部分在所述光电振荡环路内通过光电探测器1还原成电信号,接着通过所述窄带带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后到达电光强度调制器2进行下一循环,对于满足巴克豪斯条件的频点信号将逐渐被放大,最终非线性效应将环路增益压缩至1,形成稳定振荡,从而产生稳定的微波信号,该微波信号通过所述电光强度调制器2对下支路激光进行强度调制后形成光信号2,所述光信号2最后通过耦合器3的输出端从光电振荡环路中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光技术微波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激光器和耦合器1,所述激光器产生连续单波长激光并通过耦合器1分成上支路激光和下支路激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光技术微波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站还包括光电放大器2,所述光电放大器2与光纤2及光电探测器2连接,所述光纤2先将耦合后的光信号1和光信号2传输至光电放大器2,所述光信号1和光信号2经光电放大器2放大补偿传输损耗后再输送至光电探测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学院,未经湖南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67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