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寻呼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4425.6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8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元;梁靖;傅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4/08 | 分类号: | H04W4/08;H04W68/02;H04W74/00;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张恺宁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寻呼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寻呼方法及装置,用以在高频NR系统中,避免在所有波束上都发送寻呼消息以保证覆盖内的所有终端都能够收到相应寻呼,从而节省下行时频资源。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寻呼方法,包括:向终端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是否有寻呼消息的寻呼指示;当接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时,向所述终端发送寻呼消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寻呼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5G的新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New RAT,简称NR)系统支持在高频工作,这就要求基站在所有高频波束上发送寻呼,会造成下行时频资源的浪费。
关于现有技术中的波束扫动:
对于工作频率低于6GHz的系统,可以使用宽波束;然而对于远远高于6GHz的系统,小区的覆盖范围会随着天线增益的缩减而减小,那么为了保证小区的覆盖面积,就需要更高的天线增益以抵消路损,从而使用更大的天线阵列。高增益波束更窄,需要使用多个波束传输下行公共信道,具体使用的高增益波束取决于基站的成本和传输机架构的复杂度。同时使用的高增益波束的数量远远小于小区覆盖所需的波束个数,那就必须使用波束扫动技术,具体是在不同时间激活不同集合的波束,并在小区内扫动。对于公共信道,包括寻呼信道,就是使用上述波束扫动的方法来发送的。
关于现有技术中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寻呼:
从无线网络侧来说,在LTE系统,终端有三种状态,即RRC_CONNECTED (连接)状态,RRC_IDLE(空闲)状态和RRC_LIGHTCONNECTION(轻连接)状态。终端只有在进入到RRC_CONNECTED状态才能发送上行数据。网络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connection)释放 (release)消息释放终端的RRC连接,使终端进入空闲态或者轻连接态。
终端在空闲态或者轻连接态下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听网络侧的寻呼。为了省电都是以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方式监听寻呼。即每一个周期中仅仅有一小段时间是处于接收状态,该周期内其它时间都是非接收状态的。对于LTE系统,网络侧配置的最大DRX周期为2560ms。而对于支持 eDRX的LTE系统,DRX的周期最长可以配置为几十分钟。在配置了DRX周期的情况下,仅打开接收机来接收网络侧寻呼指示消息以及可能的寻呼消息,其他时间都是关闭接收机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省电的目的。每一个寻呼周期中仅仅有一个子帧(1ms)是处于接收状态,该周期内其它时间都是非接收状态的,在该子帧中,使用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Paging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P-RNTI)调度寻呼消息,且多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UE)的寻呼可以复用到一个寻呼消息中,如图1所示。
关于现有技术中的NR寻呼:
从无线网络侧来说,在NR系统,终端有三种状态,即RRC_CONNECTED (连接)状态,RRC_IDLE(空闲)状态和RRC_INACTIVE(非激活)状态。终端只有在进入到RRC_CONNECTED状态才能发送上行数据。网络通过RRC connection release消息释放终端的RRC连接,使终端进入空闲态或者轻连接态。
终端在空闲态或者非激活态下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听网络侧的寻呼,终端在非激活态可以同时接收RAN发起的寻呼和核心网发起的寻呼。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在高频NR系统中,基站需要在所有波束上都发送寻呼消息保证覆盖内的所有终端都能够收到相应寻呼,造成下行时频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44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