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垃圾制备高品位生物燃料的新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3167.X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9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刚;彭娜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0L5/46 | 分类号: | C10L5/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垃圾 制备 品位 生物 燃料 新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属于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固体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新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垃圾产量日益增加。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已达1.78亿吨。目前,我国90%城市垃圾采用卫生填埋法处理。多数城市的旧填埋场已超负荷运行,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短缺,新的填埋场选址越来越困难。另外,卫生填埋产生的渗滤液等易造成二次污染。寻找合适的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城市垃圾中的生物质组分蕴含着丰富的清洁能源,回收城市垃圾中的能源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垃圾处理处置问题,还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以其处理速度快、减容减量化效果好、无害化彻底、资源化效率高等特点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代表了城市垃圾处理处置的发展方向。
城市垃圾自身的固有属性,如水分含量较高、热值较低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水热炭化是以水为介质,在一定温度及自生压力条件下的热处理技术。水热炭化技术处理过程因原料无需干燥处理特别适合含水量较高的废弃生物质的处理处置。另外,水热炭化具有反应温度低、能耗低、转化效率较高、对设备要求低等优点,是废弃生物质处理处置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发明针对城市垃圾特性提出基于水热炭化处理制备高品位生物燃料,为城市垃圾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附加值利用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水热炭化处理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以城市垃圾为原料制备高品位生物燃料(水热垃圾)的新工艺。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水热垃圾热值较高,具有良好的燃烧行为,为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将城市垃圾,生石灰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置入高压反应釜中进行水热炭化处理,然后将混合物固液分离,固体产物干燥后得到水热垃圾。该工艺的制备效果受水热炭化反应温度、处理时间、生石灰加入量、水分加入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本发明开拓性的使用了水热炭化技术,其原因是:与传统热化学处理技术相比,水热炭化无需干燥处理,因此,能耗相对较低。另外,水热炭化处理在封闭的容器中进行,不存在二次污染。
城市垃圾中加入生石灰共处理。生石灰是天然的矿物质,价格低廉且已证明石灰可以有效地对燃烧尾气进行净化。本研究加入生石灰进行共处理的目的是:首先生石灰为城市垃圾的炭化提供了碱性氛围,碱性条件改变了城市垃圾炭化过程中脱水、脱羧的反应路径,缩短了城市垃圾炭化的时间并提高了水热垃圾的产率。同时,残存在水热垃圾中的生石灰会对水热垃圾燃烧产生的尾气进行脱硫脱氮净化。
城市垃圾(干基)与生石灰的优选混合比例为1:1-10:1。太低的生石灰加入量对城市垃圾的炭化促进作用不明显,而过高的生石灰加入量会降低水热垃圾的热值。
城市垃圾(干基)与水的优选混合比例为1:1-1:10。太低的水加入量会导致城市垃圾炭化不彻底;而太高的水加入量则会大大增加水热处理的能耗,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水。
水热炭化温度优选在160-260℃,处理优选时间0.5-20h,其原因是:反应温度较低,处理时间较短,城市垃圾炭化反应不彻底;反应温度过高,处理时间过长,会增加处理的能耗,降低水热垃圾的产率。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实施方案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是高品位生物燃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是城市垃圾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收集装置示意图
图3是褐煤、城市垃圾及水热垃圾的多环芳烃排放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城市垃圾制备高品位生物燃料水热垃圾。
实施案例一
利用城市垃圾和生石灰制备高品位生物燃料
1)城市垃圾经烘干后备用。按照烘干后城市垃圾与生石灰质量比为3:1,城市垃圾与水质量比为1:3的比例混合。
2)将混合物置入高压反应釜中,反应温度为180℃,处理时间为0.5h。
3)水热处理后混合物固液分离、固体产物干燥后即为所述水热垃圾。
对所制备的水热垃圾进行元素分析,其结果见表1。
实施案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31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