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纺织品的超临界流体相转移催化退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3113.3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99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龙家杰;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L1/00 | 分类号: | D06L1/00;D06B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织品 临界 流体 转移 催化 退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品超临界流体相转移催化退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相转移催化剂、退浆剂和退浆活化剂溶于pH=5‑12的缓冲溶液,得到混合液;将步骤(1)得到的所述混合液置于高压退浆反应器内,加入待处理纺织品,且该高压退浆反应器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系统连通,在密闭条件下进行超临界流体转移催化退浆处理。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能耗低,具有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染整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纺织品的超临界流体相转移催化退浆方法。
背景技术
退浆是纺织品前处理的重要工序,浆料去除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织物后续加工处理的质量。目前工业上常使用的浆料主要有淀粉类、PVA和丙烯类,传统的织物退浆主要在水中进行,如碱退浆、酸退浆、氧化剂退浆,生物酶退浆。碱退浆通常要消耗大量水和热能,处理后废水的COD值也很高,对环境污染严重。酸退浆通常不能单独使用,而且对织物强力损伤大。生物酶退浆技术虽然节能环保,但其专一性太强,只适用于特定浆料的去除,限制了其推广。相对于上述几种退浆方法,氧化剂退浆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可用于天然或合成浆料的退浆,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织物的退浆率和白度。工业中常用于退浆的氧化剂有H2O2、NaBrO2、NaClO2和Na2S2O3等。相比于其它氧化剂,双氧水具有无毒无害,在处理过程中也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且最终的分解产物只有水和氧气,对环境无污染;在退浆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色素氧化分解,从而有效提高棉制品的白度,具有广泛适用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具有环保和节能的特点,普遍应用于食品,医药,染色,分离过程和酶催化等领域。所使用的二氧化碳安全可靠,价格便宜,方便易得,无毒无害,不可燃,还可循环再利用。此技术目前在纺织加工领域主要应用于无水染色方面,由于其染色的高效性和节能环保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退浆具有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等问题,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在退浆领域难以得到应用,这是因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非极性的,要将极性的物质引入到疏水的超临界流体中是个比较大的难题。因此,研发一种纺织品在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相转移催化退浆的前处理方法对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纺织品的超临界流体相转移催化退浆方法,解决传统退浆方法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等问题,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操作方便、工艺简单,能耗低,具有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特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纺织品的超临界流体相转移催化退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相转移催化剂、退浆剂和退浆活化剂溶于pH=5-12的缓冲溶液,得到混合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置于高压退浆反应器内,加入待处理纺织品,待处理纺织品与混合液不接触,且高压退浆反应器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循环装置流体连通,在密闭条件下进行超临界流体相转移催化退浆处理。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退浆反应器包括混合液储存釜、位于混合液储存釜上方并与其流体连通的退浆釜,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循环装置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循环装置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混合液储存釜和退浆釜相连通,混合液置于混合液储存釜中,纺织品置于退浆釜中。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相转移催化剂为18-冠-6、15-冠-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溴代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相转移催化剂为18-冠-6。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退浆剂为过氧化氢、过碳酸钠和过硼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退浆剂可在水中水解或受热分解产生过氧氢根离子(HO2-1)。优选的,退浆剂为过氧化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31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