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介孔二氧化锰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2341.9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2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拜冰阳;乔琦;李俊华;郝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03 | 分类号: | B01J29/03;C07C47/07;C07C45/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张德斌,姚亮 |
地址: | 10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锰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介孔二氧化锰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乙醛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可用于制造多种化学品或化工原料如:醋酸、醋酸酯、季戊四醇、过氧乙酸、1,3-丁二醇、乙烯酮、乙酸乙酯、丁烯醛、巴豆醛、三氯乙醛、醋酸乙烯酯、吡啶等。乙醛具有非常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合成乙醛的方法主要有:乙烯氧化法、乙醇氧化法、乙炔水合法、乙酸还原法、乙烷氧化法、C3/C4烷烃氧化法、甲烷和一氧化碳合成法。其中,乙醇氧化法和乙烯法是世界上用于生产乙醛的主要方法。由于乙烯严重依赖化石能源,而乙醇可再生,所以采用乙醇氧化法制乙醛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采用乙醇氧化法生产乙醛的企业占大多数。
催化剂的选择对乙醇氧化法制乙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率、能耗、资源利用率等。复旦大学物理化学教研组(项一非.电解银催化剂在乙醛生产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1978,04:323-326.)使用电解Ag催化乙醇制乙醛,催化性能优于银丝网和浮石银,反应温度在450~640℃范围内有较高转化率和选择性,乙醇单耗为1.188吨/吨乙醛,副产物有CO、CO2、CH4等。刘秉愉和叶达恩(刘秉愉,叶达恩.乙醇氧化脱氢制乙醛新工艺[J].江苏化工,1982,04:58-59.)报道了乙醇氧化法采用Ag催化剂,反应温度在550~580℃,单程收率70~75%,选择性95%左右,乙醇单耗为1.1~1.28吨/吨乙醛;也报道了Cu基催化剂如Cu-Cr-Ba催化乙醇制乙醛性能,在常压、反应温度为310℃的条件下,乙醇转化率27~73%,乙醛选择性65~86%,乙醛收率22~57%。该催化剂的反应温度要低于Ag催化剂的反应温度,在催化性能上却保持或接近电解Ag催化剂。刘超红等(刘红超,朱文良,刘勇,刘中民,孟霜鹤,李利娜,刘世平,周慧.一种乙醇直接脱氢制备乙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P].辽宁:CN103127945A,2013-06-05.)采用溶胶凝胶法,以Cu为活性组分,P为助剂,SiO2、Al2O3、ZrO2其中之一为载体,制备了Cu负载型催化剂,Cu负载总量的0.1wt%~30wt%,P和Cu的摩尔比为0.001~3。该催化剂用于乙醇制乙醛反应,反应温度在200~350℃,乙醇转化率大于55%,产物中乙醛选择性大于93%。目前,乙醇氧化制乙醛技术已经成熟,用催化剂为上述Ag或Cu基催化剂。
虽然Ag和Cu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乙醇氧化制乙醛性能,但其最佳反应温度高于300℃,能耗较高,副产物种类较多。尤其是Ag催化剂反应温度高达600℃左右,能耗比Cu基催化剂更高并且乙醛容易分解成CH4和CO。
因此,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乙醇氧化制乙醛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寻找一种高效的、在低温条件下乙醇选择氧化制乙醛用催化剂,是本领域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孔二氧化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介孔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介孔二氧化锰的应用;本发明用所述介孔二氧化锰用于乙醇制乙醛,乙醇选择氧化低温制乙醛能够降低能耗、减少副产物产生量、提高乙醛收率和乙醛选择性。
为达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介孔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介孔硅材料为模板剂,经过硝酸锰溶液的浸渍,除去浸渍液后干燥、焙烧得到前驱体,然后除掉模板剂得到所述介孔二氧化锰;其中,在得到前驱体后,将得到的前驱体再用硝酸锰溶液浸渍,除去浸渍液后干燥、焙烧,浸渍、干燥、焙烧的步骤重复0-5次。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述的重复0-5次中的0次是指该步骤并不进行重复,也就是说在得到前驱体后,“将得到的前驱体再用硝酸锰溶液浸渍,除去浸渍液后干燥、焙烧”中引号内的过程并不存在,即,所述方法得到前驱体后,将前驱体直接除掉模板剂再干燥得到所述介孔二氧化锰;
而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在得到前驱体后,将得到的前驱体再用硝酸锰溶液浸渍,蒸发除去浸渍液后干燥、焙烧,该步骤(浸渍、干燥、焙烧的步骤)重复1-3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23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球笼万向节钟型壳专用工装夹具
- 下一篇:一种工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