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2259.6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0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柳伟;关明华;杜艳泽;高杭;张晓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16 | 分类号: | B01J29/16;C10G4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柴油 加氢 转化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氧化铝与液态或气态的不饱和烯烃充分接触,然后在含氧气氛中进行积炭反应,得到积炭氧化铝;(2)积炭氧化铝、Y分子筛与含有第VIB族和第VIII族的加氢活性金属的化合物混合均匀,加入稀硝酸成浆后挤条成型,干燥、焙烧,得到催化剂。本发明方法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有效加氢能力,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反应选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国家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清洁马达燃料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催化裂化(FCC)技术是重油轻质化的主要工艺手段之一,在世界各国的炼油企业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我国催化裂化装置年加工能力目前已经超过1亿吨,仅次于美国。在汽柴油品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占80%左右,催化柴油占30%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内所加工原油质量的日益重质化,催化裂化所加工的原料也日趋重质化和劣质化,加之许多企业为了达到改善汽油质量或增产丙烯的目的,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了改造或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操作苛刻度,导致催化裂化的产品,特别是催化柴油质量更加恶化。
为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汽、柴油燃料的整体质量水平,实现产品调合最优化和产品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满足国内对清洁燃料不断增长的需求,高芳烃柴油加氢转化生产高附加值石脑油组分和低硫清洁柴油燃料的加氢裂化工艺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外已有采用加氢裂化工艺技术将催化裂化轻循环油转化为超低硫柴油和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的相关报道。
US2010116712公开了一种催化柴油加氢转化方法,该方法采用常规工艺方法及裂化催化剂,原料油首先经过预处理后与裂化催化剂接触,生产清洁柴油和高新烷值汽油。但是,该方法无法选择性的降低汽油组分的加氢饱和,因此,汽油产品辛烷值损失较大。
EP20110834653公开了一种多环芳烃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载体由β分子筛和拟薄水铝石组成,采用常规的方法添加第VIB族和第VIII族活性金属组分,但催化剂同样对汽油组分饱和能力较强,不利于催化柴油加氢转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过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有效加氢能力,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反应选择性。
本发明的催化柴油加氢转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氧化铝与液态或气态的不饱和烯烃充分接触,然后在含氧气氛中进行积炭反应,得到积炭氧化铝;(2)积炭氧化铝、Y分子筛与含有第VIB族和第VIII族的加氢活性金属的化合物混合均匀,加入稀硝酸成浆后挤条成型,干燥、焙烧,得到催化剂。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不饱和烯烃是碳原子数为2~10的正构或异构烯烃、二烯烃;其中所述的烯烃与分子筛充分接触是指不饱和烯烃扩散进入分子筛内部;当使用气态不饱和烯烃时,气态不饱和烯烃与分子筛接触条件为:压力0.1~1.0MPa,接触时间0.1~2小时;当使用液态不饱和烃时,液态不饱和烯烃与分子筛接触条件为:压力0.1~1.0MPa,接触时间0.5~4小时,分子筛应完全浸渍于液态烯烃中。所述的烯烃与分子筛充分接触一般在常温下进行,所述的不饱和烃状态相态均为常温下相态。
步骤(1)所述的含氧气氛为空气、氧气与氮气的混合物或氧气与惰性气体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氧气在气相中的体积分数为10%~100%,优选为空气;积炭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500℃,优选100~400℃,反应时间为1~200小时,优选10~100小时。
步骤(1)所述的积炭氧化铝中,以积炭氧化铝重量为基准,炭含量为0.5wt%~20wt%,优选2wt~15wt%,积炭氧化铝与未积炭氧化铝的孔容比为1:10~1: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22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