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片上网络及对冲挂死解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9768.3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21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蔡春晓;陈挚睿;郑乔石;信恒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911 | 分类号: | H04L12/911;H04L12/801;H04L12/863;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罗振安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对冲 解除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片上网络及对冲挂死解除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片上网络中,第一环状网络上的第一节点与第二环状网络上的第二节点通过桥接器对接;第一节点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一解除模块;当第一检测模块检测到第一节点处于第一状态时,将第一对冲挂死信号置为第一电平,触发第一解除模块跳转到开始阻塞模式;第一解除模块将第一出口阻塞信号和第一入口阻塞信号置为第一电平,向第一环状网络上的其他节点广播第一电平的第一入口阻塞信号;当广播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跳转到挂死解除模式,将第一出口阻塞信号置为第二电平。本公开能及时检测到对冲挂死的状态并进行对冲挂死解除操作,且逻辑复杂度很低,消耗资源很少,易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片上网络及对冲挂死解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步入纳米阶段,晶体管的尺寸不断收缩,在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量模块,此时可以采用片上网络(Network on Chip,NoC)连接多个模块,通过片上网络在多个模块之间进行数据通信。而随着芯片规模的扩大以及模块数量的不断增多,采用多个非缓冲环状网络(Bufferless Ring Network,BLR)来实现NoC已成为普遍的方案。
一个环状网络包括多个槽(Slot),由多个Slot连接形成一个环状网络,每个Slot可以对接节点,通过节点对接模块。当片上网络包括多个环状网络时,不同环状网络上的节点之间可以通过桥接器连接,从而实现这两个环状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进而实现其所对接的模块之间的数据通信。
参见图1,以第一环状网络和第二环状网络为例,第一环状网络上的第一Slot对接第一节点,第二环状网络上的第二Slot对接第二节点,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通过桥接器对接。第一节点中包括第一出口队列和第一入口队列,第二节点中包括第二出口队列和第二入口队列,桥接器中包括第一桥接缓冲区和第二桥接缓冲区。其中,第一桥接缓冲区分别与第一出口队列和第二入口队列对接,第二桥接缓冲区分别与第二出口队列和第一入口队列对接。
当第一环状网络要向第二环状网络发送数据时,数据会发送至第一Slot,进而会发送至第一节点中的第一出口队列,再经过第一桥接缓冲区发送至第二入口队列,从而发送至第二 Slot。而第二环状网络要向第一环状网络发送数据时,数据会发送至第二Slot,进而会发送至第二节点中的第二出口队列,再经过第二桥接缓冲区发送至第一入口队列,从而发送至第一Slot。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在第一环状网络上的数据都要发送至第二环状网络,且第二环状网络上的数据都要发送至第一环状网络的情况下,当第一环状网络和第二环状网络上的Slot、入口队列和出口队列以及桥接器中的桥接缓冲区都充满了数据时,会导致这两个环状网络上的数据都无法发送,此时就形成了对冲挂死,导致这两个环状网络无法进行数据通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片上网络及对冲挂死解除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片上网络方法,所述片上网络包括第一环状网络和第二环状网络,所述第一环状网络上的第一槽Slot与第一节点对接,所述第二环状网络上的第二Slot与第二节点对接,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通过桥接器对接;
所述第一节点中包括第一出口队列和第一入口队列,所述第二节点中包括第二出口队列和第二入口队列,所述桥接器中包括第一桥接缓冲区和第二桥接缓冲区,所述第一桥接缓冲区分别与所述第一出口队列和所述第二入口队列对接,所述第二桥接缓冲区分别与所述第二出口队列和所述第一入口队列对接;
所述第一节点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一解除模块;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处于第一状态时,将第一对冲挂死信号置为第一电平,触发所述第一解除模块由正常模式跳转到开始阻塞模式,所述第一状态为具有发生对冲挂死的可能性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97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