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6716.0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2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俞准;李水生;刘政轩;秦迪;黄余建;孙鹏程;傅炎朝;李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T10/13 | 分类号: | F24T10/13;F28D20/00;F24F13/28;F24F3/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邓淑红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垂直 地道 通风 相变 蓄能 耦合 系统 | ||
1.一种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沿竖直方向埋设于土壤中的垂直埋管,垂直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位于地面上的进风管路和出风管路,出风管路的终端位于住宅的室内,进风管路上连接有过滤器和除湿器,垂直埋管与出风管路连接侧的管内和管外均设置有相变材料,垂直埋管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收集及排出管路;
所述垂直埋管通过管道井埋设于土壤中,包括多个并联的U型管,各U型管包括空气下行管、空气上行管和底部弯道,空气下行管的上端与所述进风管路连通,空气上行管的上端与所述出风管路连通;各U型管的空气下行管和空气上行管的下端分别为往下渐缩的锥形段,空气下行管和空气上行管在锥形段的上方通过连通管连通;底部弯道的上端两侧分别连接有变径接头,变径接头包括往上渐缩的圆锥段和其上方的圆柱段,圆柱段的上端口与所述锥形段的下端口对接为一体,圆柱段的上部内置承接冷凝水的漏斗;底部弯道的最低位置处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从地下伸出地面后连接有排水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的壁面坡度大于45º,出口直径小于1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弯道的上部接近所述连通管高度处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的空气上行管的上部外套有PVC的外套管,外套管和空气上行管之间依次设置有保温材料和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置于内套管中,内套管和外套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密封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的空气上行管的轴向中心线上悬挂有用圆柱管封装的相变材料,圆柱管的下端处于所述连通管处、上端低于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的上端面,圆柱管内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根据所处土壤层温度从下往上依次递增。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弹性套环、密封垫圈、弹性垫圈和密封塞铆钉,弹性套环有两个,分别套于所述空气上行管的外壁和所述外套管的外壁,密封垫圈有两个分别套于空气上行管和外套管的外壁对应于弹性套环的外端,密封垫圈的外端与外套管和内套管的外端平齐,弹性垫圈位于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外端同时将两密封垫圈封闭,通过密封塞铆钉将弹性垫圈、密封垫圈和弹性套环紧固为一体将保温材料和相变材料密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埋管地道通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路分别通过风阀与U型管的空气下行管连通,所述出风管路上连接有风阀和风机及排风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67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