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4068.5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1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圣;陈长亿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1/30 | 分类号: | H03F1/30;H03F3/45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31273 | 代理人: | 刘民选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内湖区***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大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大器,该放大器包含一输入端用以接收一输入信号;一输出端用以输出一输出信号;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具有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一第二端;一第三晶体管,具有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二晶体管的一第二端;一电容耦接于该第三晶体管的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之间;一偏压电路耦接于该第三晶体管的该第一端,该偏压电路用以为该第三晶体管的该第一端提供一偏压;一第四晶体管,具有一第一端耦接于该输入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输出端,用以提供一旁通路径;及一第五晶体管,具有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输出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大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善旁通模式操作效能的放大器。
背景技术
于无线通信领域,当输入信号的强度较低时,可使用放大器予以放大,例如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而当输入信号强度较高时,可进入旁通模式且使放大器处于非操作模式,从而节省耗电。
为了达成上述操作,可将旁通电路耦接于放大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且安装控制开关于放大器的输出端,并于输入信号强度较高时截止该控制开关,以使输入信号改经由旁通电路输出。然而,当输入信号强度较高,放大器内的晶体管其接面仍可能发生非预期的导通现象,而影响旁通电路的线性度。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新的放大器,以消除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实施例揭露一种放大器,包含一输入端、一输出端、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一第三晶体管、一第一电容、一偏压电路、一第四晶体管及一第五晶体管。该输入端是用以接收一输入信号。该输出端是用以输出对应于该输入信号的一输出信号。该第一晶体管包含一控制端、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二端、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三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二晶体管的该第二端、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电容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三晶体管的该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三晶体管的该第二端。该偏压电路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三晶体管的该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偏压电路用以为该第三晶体管的该第一端提供一偏压。该第四晶体管是用以提供一旁通路径,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输入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输出端。该第五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一端、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输出端。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揭露一种放大器,包含一输入端、一输出端、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一第六晶体管、一第四晶体管及一第五晶体管。该输入端是用以接收一输入信号。该输出端是用以输出对应于该输入信号的一输出信号。该第一晶体管包含一控制端、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二端、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该第六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一参考位准、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该控制端。该第四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输入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输出端。该第五晶体管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一端、一控制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所提供放大器,当输入信号的强度较高,例如无线通信装置的信号较强时,可藉由晶体管的截止、及提高晶体管的逆偏程度,从而确实防止非预期的接面导通或漏电流,从而避免放大器中须被截止的组件被导通,对于改善放大器的线性度,实有帮助。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放大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放大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放大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放大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放大器的局部电路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立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40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