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8523.0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5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民;付永胜;付开旭;蒋幕飞;周高峰;孙姬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净脉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7 | 代理人: | 周永宏,王伟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矿井 水净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矿井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对其进行处理并回收利用,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现有技术中,首先对矿井水进行净化处理,再对净化后的水进行软化处理,其中,水质软化的方法有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析法。
然而现有技术对矿井水的处理流程复杂,能耗高,并且处理成本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构造合理、能耗低的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由前向后依次连通的管道混合器、网格反应絮凝池、高密度逆向沉淀池、无阀滤池以及清水池;
该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矿井废水进入管道混合器,与加入管道混合器的复合絮凝剂接触混合,停留时间5~8s,流速0.7~1.0m/h;
S2:矿井废水经过管道混合器后自流进入网格反应絮凝池,在网络反应絮凝池内网格和涡流的作用下,与絮凝剂进行充分反应,停留时间8~15min,流速0.1~0.15m/h,获得净化水A;
S3:净化水A自流进入高密度逆向沉淀池,去除净化水A中的悬浮物,获得净化水B;
S4:净化水B自流进入无阀滤池,去除微小悬浮物和微生物后自流进入清水池。
优选地,所述管道混合器包括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管道本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管道本体内表面上的若干个无轴螺旋紊流片,相邻两个无轴螺旋紊流片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管道本体壁上还设有加药管。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絮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剂投加装置与加药管相连接。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消毒设备,所述消毒设备设置于无阀滤池和清水池之间。
优选地,所述网格反应絮凝池包括若干个网格絮凝池单元,每个网格絮凝池单元均采用侧向旋流进水方式。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净化水A经配水花墙自流进入高密度逆向沉淀池,高密度逆向沉淀池采用下异向流流态,即下面进水上面出水方式。
优选地,无阀滤池内设有多层滤料层,滤料层包括从上至下为活性炭层、无烟煤层、石英砂层,滤料层下设有承托层,所述活性炭层填充的活性炭粒径为2~4mm,无烟煤层填充的无烟煤粒径为1~2mm,石英砂层填充的石英砂粒径为1~2mm。
优选地,所述无阀滤池内还设置气洗系统,自动采用汽水反冲洗。
优选地,所述复合絮凝剂由硅酸盐基絮凝剂和阴离子型PAM复配而成。
本发明提供的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水力混合与水力絮凝相结合,节约能耗,水力混合和水力絮凝完全是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实现混合、反应和絮凝,未采用机械混合和机械搅拌反应,节约了电能的消耗。。
(2)、十分节能,具有较小的进水能耗和节约冲洗水量:该系统管道混合器内部为无轴螺旋结构,未设挡流板和导流板,使进水水头损失降低。系统中采用了气水同时反洗,能节约反洗水量20~30%。
(3)、高效,混凝澄清和过滤净水效果显著滤层冲洗快速干净。
(4)、采用逆向配水方式,容积利用率更高,占地面积更小。
(5)、构造合理,混凝澄清和过滤工艺巧妙地立体有机组合一体。
(6)、运行管理方便,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运行为自动程序操作或手动,管理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管道混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管道本体;2、进水口;3、出水口;4、无轴螺旋紊流片;加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一体化矿井水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由前向后依次连通的管道混合器、网格反应絮凝池、高密度逆向沉淀池、无阀滤池以及清水池;
该系统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矿井废水进入管道混合器,与加入管道混合器的复合絮凝剂接触混合,停留时间5~8s,流速0.7~1.0m/h;
S2:矿井废水经过管道混合器后自流进入网格反应絮凝池,在网络反应絮凝池内网格和涡流的作用下,与絮凝剂进行充分反应,停留时间8~15min,流速0.1~0.15m/h,获得净化水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净脉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净脉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85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太阳能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 下一篇:可以随身携带的加热型净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