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可实时监测的复合多功能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8092.8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0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赵洪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冠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G05D11/13;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德源镇(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实时 监测 复合 多功能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可实时监测的复合多功能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工厂生产中,水扮演着溶剂、反应物、生成物以及载体等多种多样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水就没有现代生活。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当水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系统中时,就会被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所污染,导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而且废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慢慢就会演变成为新的污染源,进一步扩散污染。在传统污水处理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膜过滤净化技术进行处理,而且处理效果相当好,但是这种处理唯一的缺点在于需要将污水进行严格的分类,从而达到分门别类处理污水的目的,而由于污水特有的复杂性,难以进行有效的分类,而且在膜技术处理中,实际的处理效率太低,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污染处理需求。
因此,随着污水成分越来越复杂,实现先分类后处理的污水净化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而新兴的复合式污水处理系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中国专利CN104909457A公布的一种变流复合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其技术方案为利用不同体积密度污水处理填料(如火山岩、陶粒等)的排列变化,形成不同的间隙层,从而使水流产生从宽(急)流到窄(缓)流的流速变化,并利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利的物理现象以及不同间隙层中产生的相应的微生物群来处理污水,形成前底段活性污泥段处理,中段好氧、缺氧、厌氧硝化、反硝化同步处理(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与沿水流方向会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分级捕食共同形成主要的污水生化处理段)后上段物理和生物多重过滤的处理过程,最终到达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低二次污染(污泥)、简单易行的净化污水的目的。适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
但是,在实际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利用复合式的控制手段进行污水处理,需要对实际反应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和反馈控制,因此,现有技术以及上述专利存在着如下缺陷:
(1)采用的是物理充填或者其他自流方式控制污水水流的变化,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无法达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只能按照设计时已经设计好的参数去运行,无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检测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控制;
(2)在污水处理阶段,处理过程和步骤都是严格按照好氧、缺氧、厌氧硝化和反硝化等步骤进行,特别是当其中一个步骤发生变化导致故障时,其他运行过程全部中断,严重影响了实际处理污水的效率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大型化处理过程,设备故障是经常发生,导致污水处理时常要中断进行设备维护和维修;
(3)没有形成统一集中的控制集成系统,在对进程进行控制和调控的过程,需要各个部分进行协调控制来配合,而不能通过中控室直接根据检测情况反馈来达到简单统一有效的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可实时监测的复合多功能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可实时监测的复合多功能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氧化箱、硝化箱和中控间,所述氧化箱和硝化箱均通过铵化管与混合沉淀池连接,且氧化箱、硝化箱和中控间之间通过曝气控制总结机连接,所述氧化箱、硝化箱和中控间之间均通过传感数据线连接,所述氧化箱通过喜氧和厌氧菌的氧化作用来氧化含氧有机物,所述硝化箱通过喜氮硝化细菌和厌氮硝化细菌分别来氧化含氮有机物和反氧化污染物,所述氧化箱和硝化箱均通过输导管连接有分级配水池来接收污水,所述分级配水池通过压力分异泵来提供污水泵入压力,所述氧化箱和硝化箱之间均以半掩埋状并列固定安装在地表,且氧化箱和硝化箱掩埋深度不小于总高度的1/2;
所述氧化箱包括氧化壳,所述氧化壳内部通过氧气单向半透膜板分隔成氧处理间和氧浓度检测间,所述氧处理间底部固定安装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呈L型分布在氧处理间底部,且进水管和输导管连接处安装有电磁流量控制阀,所述电磁流量控制阀通过流量调节单向线与曝气控制总结机连接,在氧处理间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呈梯度等间距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且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在横向上由左至右分布间距逐渐变小,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末端还通过氧气输导管连接有氧配气泵,所述氧浓度检测间也通过氧气单向半透膜分为缺氧检测间和厌氧检测间,且在缺氧检测间和厌氧检测间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且位于内部的氧气浓度传感器仅通过传感数据线与曝气控制总结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冠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冠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80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