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7543.6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6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罗会;裴晓红;马玉华;蔡永强;赵凯;李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23/17 | 分类号: | C07C323/17;A01N31/16;A01P1/00;A01P3/00;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褐斑病 猕猴桃 有效防治 常规的 防治 制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可制备成各种农业上常规的剂型。所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有效防治猕猴桃褐斑病。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下述式I所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化合物及含有所述化合物的农药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病毒病的大面积爆发以及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剂导致病毒病成灾以及粮食病毒病正呈“中国-东南亚-东亚”蔓延的世界格局趋势,使得农业病毒害成为影响当前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正常有序发展的颈瓶和障碍,如何快速、有效获得高效、低成本的绿色抗病毒病农药,成为当前农业科学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水稻条纹叶枯病毒、水稻矮缩病毒、玉米粗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番茄病毒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引起的水稻、玉米、蔬菜病毒病害在全国大面积爆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资料报道,我国水稻和玉米病毒病常年发生面积均达5000万亩,因病毒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可达30%,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例如,2010年中晚稻水稻病毒病,特别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在广东、湖南、江西等9个省份稻区爆发成灾,水稻受害面积2000万亩以上。
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使草坪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褐斑病的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 insulana 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31℃,最适相对湿度98%-100%,以水滴状最好。褐斑病的病原Cerospora ipomoeoeae Wint.属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尾孢属,番薯尾孢。分生孢子梗多根束生,暗褐色,25-200微米。分生孢子针形,无色,基部平切,20-200毫米。
猕猴桃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菌可以同时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5-6月份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初期叶片边缘呈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遇水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后期密生小黑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此病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较重,一般在5-6月份开始发病,7-8月份进人发病期,9月份如果雨多湿度大,发病较严重。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边缘产生近圆形暗绿色水渍状斑,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中央为褐色,周围呈灰褐色或灰褐相间,边缘深褐色,其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目前对于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主要防治方法主要为加强果园管理,清沟排水,增施有机肥,适时修剪,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70%代森锰锌400-500倍液,50%甲霜锰锌4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在采果前30天,用上述药液喷1-2次,可延长叶片寿命。
但上述方法并不能有效防治猕猴桃褐斑病,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有效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本发明目的是所述化合物用于防治猕猴桃褐斑病,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药物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
本发明也提供了包括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助溶剂、载体和填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和至少一种本发明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其盐、溶剂化物的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未经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7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合成工艺
- 下一篇:生产芳基硫五氟化物的工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