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衰减力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5918.5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4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延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衰减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衰减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为了使车辆行驶时的车身的振动衰减,产生衰减力的减震器配置于车身(簧上)与车轮(簧下)之间。减震器内置有衰减力产生阀,衰减力产生阀产生与下述积相等的衰减力,所述积为车身与车轮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速度和根据衰减力产生阀而变化的衰减系数的积。
衰减力越高,使车身的振动衰减的效果越好,但是车轮从路面受到的冲击变得容易向车身传递而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下降。相反,衰减力越低,越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但是无法有效地使车身的振动衰减,车辆的驾驶稳定性下降。因此,根据车辆而采用能够通过使衰减力产生阀的衰减系数变化来使衰减力变化的衰减力可变式的减震器,进行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来使衰减系数变化的衰减力控制。
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衰减力控制装置,在具备衰减力可变式的减震器的车辆中,通常时将衰减系数设定为低衰减系数(柔软),在车轮跨越路面的突起之后将衰减系数切换成高衰减系数(坚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0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衰减力控制装置中,在车轮跨越突起时的车身与车轮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速度从最初的拉伸速度向收缩速度的行程的反转时,将衰减系数从低衰减系数切换成高衰减系数。根据该衰减力控制装置,与在最初的收缩速度的行程中或最初的拉伸速度的行程中将衰减系数切换成高衰减系数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在上述行程的反转之前车轮再次跨越突起的那种状况下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但是,车轮跨越突起时的车身与车轮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速度并不一定成为收缩速度的行程及拉伸速度的行程单纯地反复的波形。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衰减力控制装置中,有时无法在车轮通过突起等时有效地降低向车身施加的冲击并有效地使车身的振动衰减。
本申请发明者对用于在前轮通过向该前轮施加向上方的激振力的突起及台阶那样的规定的上下位移部位时有效地实现从前轮向车身传递的冲击的降低及车身振动的衰减的衰减系数的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结果发现,若最迟从前轮到达规定的上下位移部位的时刻起至基于前轮的共振周期的规定的经过时间经过为止将衰减系数设定为最小的衰减系数,则能够检测不到车身的振动等,有效地实现从前轮向车身传递的冲击的降低及车身的振动的衰减。
本发明的主要的课题是在前轮通过规定的上下位移部位时,不用检测车身与车轮之间的相对速度等车身的振动状况就有效地降低向车身施加的冲击并有效地使车身的振动衰减。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及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衰减力控制装置(10),对衰减力可变式的减震器(28FL、28FR)进行控制,所述衰减力可变式的减震器(28FL、28FR)设于各前轮(12FL、12FR)与车身(16)之间且能够使衰减系数(C)变化为多个值(C0~Cn),所述车辆用衰减力控制装置(10)具有:预测传感器(36FL、36FR),检测距前轮规定的距离(Lp)的前方处的路面(26)的上下位移;车速传感器(38),检测车速(V);以及控制单元(40),遵照规定的控制律来控制减震器的衰减系数。
控制单元(40)存储预先设定为规定的范围内的值的基准时间(Twd),所述规定的范围包括减震器(28FL、28FR)的衰减系数为多个值中的最小值(C0)时的前轮(12FL、12FR)的共振周期的时间(Tw0)。
控制单元(40)构成为,在基于由预测传感器(36FL、36FR)检测出的路面的上下位移而判定为在前轮(12FL、12FR)的前方存在对前轮施加向上方的激振力的规定的上下位移部位(50、52、54)时,基于由车速传感器(38)检测出的车速(V)及规定的距离(Lp)来推定前轮到达规定的上下位移部位的定时,在该定时之前不遵照规定的控制律而将衰减系数(C)设定为最小值(C0),并基于基准时间来设定将衰减系数维持为最小值的从上述定时起的规定的经过时间(Tc),在从上述定时起经过了规定的经过时间(Tc)时,将衰减系数(C)的控制恢复成遵照规定的控制律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59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源装置、车高控制系统
- 下一篇:悬架控制器和悬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