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巴氏芽孢杆菌培养的扬尘抑制剂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5461.8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7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娟;蒋耀东;张雷;张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3/22 | 分类号: | C09K3/2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芽孢 杆菌 培养 扬尘 抑制剂 使用方法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尘抑制剂技术,属于环境保护和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程施工现场难以避免产生浮土和灰尘,由于风力、车辆通行等因素,周边扬尘污染较为严重,危害居民及工人身体健康,影响施工区周边动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查阅各类道路施工的环评报告和环保竣工验收报告得知,道路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较为严重,其中混凝土搅拌、路基平整场地外100m处的总悬浮颗粒物(英文缩写TSP,又称总悬浮微粒,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含量远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显示,我国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已经从二氧化硫、烟尘逐渐转变为悬浮颗粒物,悬浮颗粒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在空气的TSP中,扬尘的贡献率已达到或超过50%,扬尘颗粒物粒径较小,极易起动飞扬,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可再次进入空气,极难治理。扬尘组分主要是土壤尘,即地壳中硅、钙、铝等元素为其主要组成。医学发现,长期吸入高浓度SiO2尘粒,硅肺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扬尘中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大部分被阻挡在上呼吸道中,而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则能穿过咽喉进入下呼吸道,尤其是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更能沉积于肺泡内。扬尘中的PM10、PM2.5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因受到各种污染,更易富积大量有害元素如Hg、Cr、Pb、Cu、As等,且其易在大气中长期滞留,对空气质量影响和人体健康危害巨大,长期会引起慢性中毒,产生纤维肺甚至恶性肿瘤。另外,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不但可以降低城市大气能见度,还会造成光化学烟雾、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PM2.5就是导致城市能见度下降的祸首,增加了交通隐患,极易导致交通事故。
目前在城市和工程建设现场道路主要采用洒水抑尘的传统方式,常规的洒水法对2μm扬尘的捕获率仅为1%~28%左右,水分只是润湿扬尘的表面,不能渗透到扬尘内部,导致了水分蒸发快,洒水频率高,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和人工及设备费用增加。因此国内外部分学者都不断地开发各类抑尘剂来控制道路扬尘污染。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抑尘剂方面的研究,并申请了一批专利,主要有润湿型抑尘剂、粘结型抑尘剂、凝聚型抑尘剂、复合型抑尘剂。但各类抑尘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润湿型、粘结型抑尘剂抑尘效果有限,而且对道路的使用功能存在影响,以高分子有机物为代表的凝聚型抑尘剂,由于缺乏一定的粘结性,容易被交通工具附着带走,而影响使用效果。复合型抑尘剂的制备技术尚不成熟,研发难度较大,试验极易失败。
与此同时,现有的润湿型抑尘剂、粘结型抑尘剂、凝聚型抑尘剂、复合型抑尘剂,由于多数不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所以容易引起环境的恶化和污染。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长、抗冻耐温、减少二次扬尘的基于巴氏芽孢杆菌培养的环境友好型扬尘抑制剂及使用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巴氏芽孢杆菌培养的扬尘抑制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
所述的巴氏芽孢杆菌溶液的细菌浓度为1.0×108~1.3×108cell/mL,即菌液样品在紫外分光光度计60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OD600在1.400~1.600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基于巴氏芽孢杆菌培养的扬尘抑制剂的使用方法为:先将CaCl2和CO(NH2)2按照上述重量百分比溶解于水,再加入对应百分比的巴氏芽孢杆菌细菌溶液,快速混合均匀后喷洒在路面、料堆表面;该使用方法为处理1m2的市政道路,所需的用量为1~3L;处理1m2料堆,所需的用量为3~6L,根据效果需要处理喷洒次数为1~3次。
本发明利用粘结、覆盖、生物降解和生物钙化的原理,有效提高了扬尘抑制效果,具有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长、抗冻耐温、减少二次扬尘、绿色环保的优点。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54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磁阀组件箱工装
- 下一篇:一种阻燃定型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