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低积累镉作物治理含镉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4785.X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1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凡;张道微;周虹;黄艳岚;张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积累 作物 治理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低积累镉作物治理含镉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重金属镉是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土壤中的镉含量过高不仅会对植被等造成伤害,还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传递,最终摄入人体,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这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于镉污染土壤的治理在环保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壤镉污染治理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的方法。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存在成本高、对环境影响大、操作复杂等问题,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离子镉的吸收富集来改变土壤和作物中镉金属的含量,能较好的弥补这些不足,但修复时间较长,且目前形成应用技术的方案不多。
农作物对土壤中镉的吸收和积累,物种间和品种间存在很显著的差异,且同一品种不同器官间也存在很大差异。甘薯属于低积累镉作物,不同品种和同品种不同部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国家食品污染物限值标准GB2762-2005(根茎类蔬菜镉含量小于0.1mg/kg),甘薯中许多品种茎叶鲜样镉含量超出或接近此标准,块根含量相对低一些,介于0.0022-0.011mg/kg,说明甘薯块根的摄食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29卷第9期)。
本发明旨在筛选培育低镉吸收甘薯品种,于镉中度和轻度污染土壤建立低镉积累、高耐性、生长量足够大的甘薯培育技术,以实现镉污染农耕区土壤的利用和治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低积累镉作物治理含镉土壤的方法,解决镉污染区土壤利用问题和现有土壤镉污染治区理技术中成本高、修复时间长、对环境影响大、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筛选低镉吸收、高耐性、产量高的甘薯品种;
步骤2:施用生理碱性肥750kg/公顷石灰,加750kg/公顷ZH型土壤调理剂调整土壤酸碱度等对污染区土壤进行修复;
步骤3:选用适合镉污染土壤处理后污染区的种植模式,实行玉米甘薯套作的模式,采用专用型甘薯标准化栽培技术保证甘薯的生长和产量;
步骤4:在春作或者夏作收获后实行秋薯种植,以保证足够的产出和土地的充分利用。
进一步,所述甘薯品种为甘薯湘薯20号、湘薯09-8、湘薯7-2、湘薯11-25、徐薯22、宁紫1号。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秋薯种植的方法为:
凡安排栽秋甘薯的田土,如果不受前作腾地限制的,要尽可能早栽,如果有前作则应边收前作、边栽甘薯,争取早栽,在早、中稻田栽甘薯,应在水稻散籽后开沟排水,收割后立即开深沟,窄分厢,并整地栽薯,做到排水畅通,防止湿害;
合理密植,栽插密度为75000株/公顷,秋薯栽插正值高温、强日照的季节,要选阴天或晴天傍晚栽插,移栽后浇透水,以保证成活;
加强管理,秋薯要中耕2次,第一次中耕在薯苗成活后进行,中耕深度宜7厘米,中耕结合施用腐熟人粪尿或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结薯,第二次中耕在插后20天进行,并根据薯苗生长情况追施1次复合肥,中耕后要培土,整修垄边,秋甘薯如遇长期干旱要灌1-2次水,水源不足的地方要多中耕,或多铺草和增施有机肥料,灌概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灌概深度达到垄高的2/3,灌水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灌水1次,松土1次,以防止水分蒸发,如有虫害危害时,应及时喷药防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降低了镉污染区作物对镉金属的吸收和积累,治理成本低,不存在再次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方法为:
1从国内外甘薯品种中筛选出低镉吸收、高耐性、产量高的甘薯品种;
选择在镉污染土壤处理区域种植表现耐性强,产量稳定的品种中筛选出低镉吸收候选甘薯品种6个,其中甘薯湘薯20号、湘薯09-8、湘薯7-2、湘薯11-25徐薯22、宁紫1号的吸收值最低,几乎不积累重金属镉,作为镉污染区农作物主要品种,福薯10薯块含量为国家标准的临界值,不采用。表1为甘薯选育品种薯块镉含量。
表1
2施用不同生理碱性肥、有机肥调整土壤酸碱度等对污染区土壤进行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未经湖南省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47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业水土改良灌溉排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电动拌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