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深井中移出待救援物的消防救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3851.1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1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读传 |
主分类号: | A62B99/00 | 分类号: | A62B9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62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井 移出 救援 消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救援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深井中移出待救援物的消防救援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由于历史建设问题,在野外存在很多废弃的废井或矿井。因此经常发生人员或动物坠落深井的事故,这些废井和矿井由于深度较大,井下情况未知,因此救援难度大。目前,深井救援主要依靠救援人员下井进行援救,但是危险系数大,对于一些尺寸无法满足施救人员下井救援的深井,这样救援工作就无法快速的开展。虽然有些科技文献和专利文献也有记载到一些深井无人救援设备,但是其在进行深井救援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对待施救人员或动物进行可靠的援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井救援装置,其可用于深井坠落人员和动物的施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一种从深井中移出待救援物的消防救援方法,包括如下操作:
S1:将根据深井的尺寸选用相应型号的救援设备,并将救援设备和发电机输送至救援点;
S2:将井外设施在井口处安装好,将井内设施组装好并通过升降绳悬吊在井口处的井口机座上,将救援设备与发电机相连接,启动发电机进行供电,打开操控装置对救援设备进行调试,调节下部支架和上部支架紧邻布置,底部防护件处于避让位,调试结束后,开始实施操作S3;
S3:通过操控装置输入操控指令,启动卷扬机调节井内设施匀速下降,并通过操控装置实时观察井内情况,当发现井底待营救物后调节井内设施减速下降,当夹臂底部距待救援物的间距为40~60cm时,调节井内设施停止下降,通过观察夹抱装置与待救援物的位置关系,启动驱动组件B调节安装盘进行转动,使得夹抱装置的夹口与待营救物相对应;驱动组件B调节安装盘转动到位后继续通过卷扬机调节井内设施下行,当夹臂底部距待救援物的间距为10~20cm时;通过观察操控装置上显示的图像分析确定下臂弯钩部的下落姿态,然后启动各驱动组件C调节各夹臂进行转动,使得各下臂的弯钩部转动至预设的姿态;然后继续调节井内设施继续下行,直至各下臂的弯钩部均到达待救援物的下侧停止井内设施下行;然后启动各驱动组件C调节各夹臂进行转动,使得各下臂的弯钩部对待救援物进行钩托,夹臂转动到位后,启动电缸使得夹抱装置对待救援物进行夹抱,待救援物被可靠夹抱后,通过卷扬机调节井内设施上行直至待救援物离井底地面30~50cm;井内设施上行至预定位置后,启动驱动组件A调节下部支架下行直至下部支架运行至待救援物的下方,下部支架下行时,侧部防护件被展开进行侧部防护,下部支架下行到位后,启动收绳器使得底部防护件从环形槽内抽出对环形件的环内空缺部进行填充,底部防护件上的圆形缺口部也被收紧锁死;随后启动驱动组件A调节下部支架上行,使得待营救物落至底部防护件上,启动驱动组件C松开夹抱装置,随后启动卷扬机使得井内设施上行至井口处;然后将待救援物从井内设施上移出进行其他救疗;
S4:对救援设备进行拆卸,然后搬运至指定存放地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实施,将其用于深井救援,可有效克服现有无人救援设备存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井内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上部支架和下部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去除侧部防护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去除底部防护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底部防护件在环形件内处于避让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
图9为环形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夹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C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球头连接套与下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底部防护件处于完全摊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底部防护件处于工作位的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读传,未经朱读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38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