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3622.X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7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任学祥;张勇;叶正和;苏贤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51/00 | 分类号: | A01N51/00;A01N47/40;A01N43/56;A01N43/40;A01P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乙唑螨腈 药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害虫害螨化学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乙唑螨腈,化学名称:(z)-2-(4-叔丁基苯基)-2-氰基-1-(1-乙基-3-甲基吡唑-5-基)乙烯基-2,2-二甲基丙酸酯,是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以腈吡螨酯为先导化合物,改造后发现的具有高杀螨活性的化合物,对蜜蜂、鸟、鱼、蚕等低毒,防治柑橘红蜘蛛、苹果叶螨、棉叶螨及蔬菜叶螨等高效。
新烟碱类杀虫剂包括噻虫胺、呋虫胺、噻虫嗪、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等。对同翅目害虫、螨类等具有很好的防效。
不同作用类型杀虫杀螨剂进行复配,可以很好的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范围,节约用药成本,目前尚未发现乙唑螨腈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防治害螨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制成复配制剂,用来防治作物害螨,效果好,用药量低;并提供了应用该组合物防治害螨等害虫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有效成分A和B及辅料组成,其中有效成分A为乙唑螨腈,有效成分B为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噻虫啉、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中的一种。
所述的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组合物中,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40:1-1:40。
所述的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组合物中,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质量比为10:1-1:10。
所述的一种含乙唑螨腈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组合物的剂型为乳油、悬浮剂、水分散性粒剂、可湿性粉剂、微囊悬浮剂。
使用方法:该制剂既可常规喷雾、弥雾、灌根,也可稀释后用热雾机、飞机等机械进行大面积施药,减少害螨的发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药剂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该组合物对害虫害螨明显增效,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显著降低了用药成本;(2)害虫害螨对该药剂不易产生抗药性,同时也抑制了害螨对其他农药的抗性;(3)对害虫害螨兼有速效和长效的功能;(4) 可大幅度减少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5)与其他常用药剂相比,生产和使用成本降低;(6)一药多治,一次施药可同时防治多种害虫,减少防治用工成本; (7)降低了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毒性。
实验数据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首先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得出不同配比的复配剂对棉叶螨的共毒系数,再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其防治效果,确定复配剂的配方比例和最佳用量。
室内生物测定:采用玻片浸渍法。
将室内生物测定所得有增效作用的配方制成乳油(EC)、悬乳剂(SE)、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性粒剂(WDG)、微囊悬浮剂(CS)进行试验。
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分别给出了乙唑螨腈与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噻虫啉、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复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1 乙唑螨腈和呋虫胺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2 乙唑螨腈和噻虫胺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3 乙唑螨腈和噻虫嗪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4 乙唑螨腈和噻虫啉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5 乙唑螨腈和吡虫啉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6 乙唑螨腈和烯啶虫胺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表7 乙唑螨腈和啶虫脒混配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
通过表1~表7可以看出乙唑螨腈和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噻虫啉、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在40:1~1:40范围内对苹果红蜘蛛均显示了很好的增效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将乙唑螨腈和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噻虫啉、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以不同比例,加入赋型剂、润湿剂、填充剂等助剂,制成了乳油、悬乳剂、水分散性粒剂、可湿性粉剂、微囊悬浮剂等剂型。为了说明效果,下面以实例1到实例7进一步加以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 22%乙唑螨腈·呋虫胺悬浮剂 )
原料配方:按质量百分比
活性组分 乙唑螨腈 2%
活性组分 呋虫胺 20%
木质素磺酸钠3%
BY120 2%
6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36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