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0596.5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71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魏祐得 | 申请(专利权)人: |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11006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玉双;李岩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凸起部 缺部 散热装置 并列式 受热区 底面 相贴 制法 并列排置 受热 形变 隆起 凸起 埋设 高处 挤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其中,基座具有一底面,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向底面方向凸起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上至少具有一缺部,而于凸起部及缺部最高处分别形成具有高度的第一顶部及第二顶部。各热管则以其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受热区内,且热管在凸起部的缺部彼此相贴接触。藉由各热管在缺部因挤压形变造成彼此相贴接触,而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与结合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与一种散热技术有关,尤指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按以往为了提供如散热器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多会于其底部加装如热管(Heatpipe)等构件。例如于散热器底座凹设沟槽,以配合热管的长度并供热管埋设于沟槽内,藉以通过热管能直接与如中央处理器(CPU)等热源接触,达到更良好的热传效果。
然而,由于热管的数量也将决定其热传效果的优劣,故以往亦会视与热源接触的面积来增加热管数量。但由于传统供热管埋设的结构上,或因直接将热管并列埋入散热座内而造成结合强度不足;亦或为了使热管能稳固埋设而于彼此间增加结构而存在间距,如此反倒失去热传效果。
如中国第CN201750660U号揭露一种热管散热器,其于散热器的基座上设有多个彼此紧邻局部相连的沟槽,以供多个热管置入。但由于各沟槽彼此紧邻相连后,使得沟槽失去固定热管的功能,因此尚需通过如锡膏等焊料将热管焊接于沟槽内,故容易因焊接不良而造成热管脱落或导热性能不佳等问题,且工艺繁杂而容易降低产品良率。
再如中国第CN202032928U号揭露一种导热座供多热管密合排列的组配结构,其于导热座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沟槽,各该沟槽间形成有支撑肋,且各该支撑肋顶缘设置有向沟槽内侧凸出的凸肋,该凸肋于热管挤扁后会嵌入热管变形部,藉此达到固定各热管的目的。但由于基座在成型上多采铝挤方式为之,因而不易控制支撑肋顶缘的凸肋的均一性,凸肋太小容易使得热管脱落;而凸肋太大则于挤压时易破坏热管,且易发生热管间距过大,将使得热管挤压后未能与相邻热管共同形成受热面,导致热传效率不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其可供多个热管埋入散热装置的基座上时,除了可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外,同时兼具能供各热管间彼此直接相贴接触的效果,尤其对应所受热的主要部位。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其中,基座具有一底面,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凸起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上的任一段处至少具有一缺部,各热管则以其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受热区内,且热管在凸起部的缺部彼此相贴接触。俾藉由各热管在缺部因挤压形变造成彼此相贴接触,而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与结合强度。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其中,基座具有一底面,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彼此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至少具有一第一顶部及一第二顶部,其中第一顶部及第二顶部间具有一段差各热管则以其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受热区内,且热管在至少一第二顶部的上方彼此相贴接触。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的制法,其步骤如下:
a)准备一基座,基座底面上具有多个彼此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凸起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上的任一段处至少具有一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05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结构
- 下一篇:一种人工智能芯片的保护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