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制剂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7104.7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0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杨本雷;杨舒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本雷 |
主分类号: | A61K36/59 | 分类号: | A61K36/59;A61P11/0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67500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慢性 咽炎 药物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制剂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制剂和应用。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金果榄50~300份、桔梗50~100份、金银花20~60份,经前处理、提取和后处理步骤制备得到。制剂为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的片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和丸剂。应用为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慢性咽炎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诸药联合,协同作用,共奏清热利烟,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慢性咽炎的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制剂与应用。
背景技术
慢性咽炎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出现。是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局限性咽部炎症则多为咽淋巴组织炎症。本病在临床中常见,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经久缠绵。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各型慢性咽炎症状大致相似且多种多样,如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部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感。由于咽后壁通常因咽部慢性炎症造成较黏稠分泌物粘附,以及由于鼻、鼻窦、鼻咽部病变造成夜间张口呼吸,常在晨起时出现刺激性咳嗽及恶心。由于咽部异物感可表现为频繁吞咽。咽部分泌物少且不易咳出者常表现为习惯性的干咳及清嗓子咳痰动作,若用力咳嗽或清嗓子可引起咽部黏膜出血,造成分泌物中带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吸烟和环境污染,雾霾现象的加重,咽炎的发病率正在攀升。特别是慢性咽炎,已经成为咽喉病中最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达到30%~50%,且仍有上升趋势,此外,慢性咽炎的治疗因其反复性和迁延性,部分患者常久治不愈,长期困扰患者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亟待研制能有效治疗慢性咽炎的新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剂;第四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原料重量份的金果榄50~300份、桔梗50~100份、金银花20~60份,经前处理、提取和后处理步骤制备得到。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前处理、提取和后处理步骤,具体包括:
A、精选并洗净原料药,然后按配方配比称量原料药混匀得到物料a备用;
B、将物料a中加入乙醇溶液浸泡7~10天,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c;
C、将滤渣c中加入滤渣c重量8~12倍的水煮提3~4次,每次0.5~1.5h,合并滤液,浓缩得到稠膏d;
D、将滤液b浓缩得到稠膏e,将稠膏d和稠膏e混合均匀,干燥粉碎过筛得到目标物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的片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和丸剂。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慢性咽炎药物中的应用。
发明人认为,慢性咽炎相当于祖国医学“喉痹”病范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含义较广,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治疗多以清热利烟,消肿止痛为治则。
本发明方中,金果榄,【基原】为防己科植物金果榄或青牛胆的块根。【性味归经】性苦、寒,归脾,肾经(《本草再新》。【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口腔炎,腮腺炎,乳腺炎,痈疽疔疮,咳嗽失音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本雷,未经杨本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71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