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区分微生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6205.2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7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白昊天;吕凤婷;刘礼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C12Q1/70;C12Q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严政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区分 微生物 | ||
本发明涉及超分子化合物领域,公开了一种超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区分微生物的方法。所述超分子化合物具有结构如式(I)所示的共轭聚合物与葫芦[7]脲形成的包结物结构;其中,R1为式(II)、式(III)或式(IV)所示结构中的一种,n为30‑300的整数;R2、R3和R4各自独立地为C1‑C5的烷基;Y为碳原子个数为6‑12的亚烷基、结构通式为‑R5‑O‑R6‑或‑OR7‑的基团中的一种,R5、R6和R7均为亚烃基,R7的碳原子个数为6‑12;X为卤素。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用于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区分时具有快速、简便、高效且准确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分子化合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超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超分子化合物,一种区分微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安全的亟待解决的全球化问题。现已证明,在医疗卫生、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等领域中的乱用和滥用杀菌剂造成了耐药致病菌的广泛出现。例如,只有不到2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患者却常常期望使用对其完全无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临床上,医生诊断感染性疾病,首先要查明的问题就是,它是由细菌还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和科学工作者,高效准确的区分细菌和病毒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近年来,超分子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设计并构建一系列功能型的仿生超分子生物材料和超分子纳米材料,但是利用共轭聚合物优良的光捕获和光放大能力,结合超分子自组装原理,设计新型超分子共轭聚合物生物探针用于病毒的识别与区分,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能高效快捷区分微生物种类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超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区分微生物的方法。
具体地,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分子化合物,所述超分子化合物具有结构如式(I)所示的共轭聚合物与葫芦[7]脲形成的包结物结构;
其中,R1为式(II)、式(III)或式(IV)所示结构中的一种,n为30-300的整数;R2、R3和R4各自独立地为C1-C5的烷基;
Y为碳原子个数为6-12的亚烷基、结构通式为-R5-O-R6-或-OR7-的基团中的一种,R5、R6和R7均为亚烃基,R5和R6的总的碳原子个数为6-12,R7的碳原子个数为6-12;X为卤素。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或制备结构如式(I)所示的共轭聚合物;
(2)将步骤(1)中所述共轭聚合物与葫芦[7]脲进行接触。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超分子化合物。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分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含有细菌和/或真菌和/或病毒的样品分别与式(I)所示的共轭聚合物以及本发明提供的超分子化合物进行接触,然后测试不同接触体系的荧光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62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