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换型继电器的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4241.5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0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牛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9/00 | 分类号: | H01H49/00 |
代理公司: | 宿迁市永泰睿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4 | 代理人: | 彭娟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骨架 引出脚 继电器 环氧树脂胶 线圈引线脚 封胶槽 切换型 铁芯孔 外壳体 壳体 热气 一体成型的 常闭触点 常开触点 加工工具 生产效率 一体成型 工艺流程 传统的 动触点 通气孔 排出 加工 密封 体内 安置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切换型继电器的加工方法,包括:外壳体(1)、动触点引出脚(2)、常开触点引出脚(3)、常闭触点引出脚(4)、线圈引线脚1(5)、线圈引线脚2(6)和线圈骨架(7),所述线圈骨架(7)上设有封胶槽(7‑3)和铁芯孔(7‑2),本发明通过将一体成型的线圈骨架安置在外壳体内,通过铁芯孔对一体成型线圈骨架、壳体使用环氧树脂胶进行加固。通过环氧树脂胶对线圈骨架的封胶槽四周和外壳体进行密封,温度高达120摄氏度,热气通过通气孔排出,减少了热气对外壳体的破坏,且对传统的加工工具不需改进或更换,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切换型继电器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实际上使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一种切换型继电器,不仅耐高压,而且灵敏度高,是工业线路板领域常用的继电器。但是由于外壳体为塑料质,在加工过程中线圈骨架的封胶槽与外壳体组合焊锡的工序给该产品的制造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在安装好内部组件后,常常在线圈骨架上封胶槽与壳体封装时高温造成壳体扩大,如同保温瓶胆底部的凸起,影响产品外观。同时继电器在工作时,在闭合时电流可接近15A,但是由于这种继电器两极之间距离较短,当继电器承压过高时,也会在壳内产生电弧,增加大量热度,又会影响继电器的使用时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切换型继电器的加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的改进,减少了加工时热气对外壳体的破坏。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切换型继电器的加工方法,包括:外壳体(1)、动触点引出脚(2)、常开触点引出脚(3)、常闭触点引出脚(4)、线圈引线脚1(5)、线圈引线脚2(6)和线圈骨架(7),所述线圈骨架(7)上设有封胶槽(7-3)和铁芯孔(7-2),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线圈引线脚1(5)和线圈引线脚2(6)的脚采用相同方法焊接静触点,在动触点引出脚(2)的脚上焊接动态触点,其次对线圈骨架(7)进行绕线,线一端绕在常开触点引线脚(3),另一端线绕在常闭触点引出脚(4),把常开触点引出脚(3)、常闭触点引出脚(4)、线圈引线脚1(5)、线圈引线脚2(6)、动触点引出脚(2)焊接在线圈骨架(7)上,使动触点引出脚(2)的动态触点处在两个线圈引线脚静触点中间,一体成型;对线圈骨架(7)封胶槽开置一通气孔(7-1),温度高达120摄氏度,热气通过通气孔(7-1)排出,减少了热气对外壳体的破坏;将一体成型的线圈骨架(7)安置在外壳体(1)内,通过铁芯孔(7-2)对一体成型线圈骨架(7)、外壳体(1)使用环氧树脂胶进行加固。
优选地,所述线圈骨架的封胶槽四周和外壳体环氧树脂胶对进行密封。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1)为塑料材质,常开触点引线脚(3),常闭触点引出脚(4)触点均为软磁性材料制成,动触点引出脚的动簧片、触点均为铜银合质材料;
优选地,所述通气孔的半径为0.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一体成型的线圈骨架安置在外壳体内,通过铁芯孔对一体成型线圈骨架、壳体使用环氧树脂胶进行加固。通过环氧树脂胶对线圈骨架的封胶槽四周和外壳体进行密封,温度高达120摄氏度,热气通过通气孔排出,减少了热气对外壳体的破坏,且对传统的加工工具不需改进或更换,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本发明线圈骨架结构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42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