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随动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1864.7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3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豪;李玉峰;孙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嘉宏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5/22 | 分类号: | G10L15/22;G06F3/01;G08C17/02;G08C23/04;G09F9/00;G09F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9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随动 智能 无线接收端 控制电机 配套的 遥控器 展厅 多媒体 高清摄像头 红外接收端 距离传感器 语音识别器 摄像头 红外遥控 开关组成 控制线缆 语音识别 智能控制 控制器 互动性 移动端 敷设 布线 导轨 展板 美观 捕捉 灵活 应用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随动屏系统,包括静态展板、距离传感器、导轨、智能随动屏和配套的遥控器;其中,智能随动屏由语音识别器、高清摄像头、红外接收端、控制器、控制电机和无线接收端组成,配套的遥控器由LCD显示屏和开关组成。本发明在多媒体展厅中使用的随动屏基础上做出较大改进,采用语音识别、摄像头捕捉、红外遥控和移动端操作四种方式灵活地实现对随动屏的智能控制,互动性强;智能随动屏的控制电机采用无线接收端,取消了控制线缆的敷设,减少布线负担,更加美观,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多媒体展厅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随动屏系统,属于智能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完全依赖进口到产品自主研发乃至远销海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智能建筑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建筑智能化普及程度目前还比较低,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建筑行业发展逐步推进,将大大驱动建筑智能化蓬勃发展。
目前,各种规模、类型的多媒体展厅在全国各大城市、大型企业分布广泛。传统的展板亮度和字号不够,不便于远距离参观;LED大屏亮度又太高,近距离参观时会炫目;仅有少数展厅使用了多媒体随动屏,其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遥控器和移动终端等,控制方式较为单一,不够方便,且控制电机采用有线连接,前期施工时不可避免要线缆敷设,对展厅的美观度有一定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智能随动屏系统,本发明在多媒体展厅中使用的随动屏基础上做出较大改进,采用语音识别、摄像头捕捉、红外遥控和移动端操作四种方式灵活地实现对随动屏的智能控制,互动性强;智能随动屏的控制电机采用无线接收端,取消了控制线缆的敷设,减少布线负担,更加美观,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多媒体展厅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随动屏系统,包括静态展板、距离传感器、导轨、智能随动屏和配套的遥控器;所述的智能随动屏由语音识别器、高清摄像头、红外接收端、控制器、控制电机和无线接收端组成,所述的遥控器由LCD显示屏和开关组成。
在本发明中:在该智能随动屏系统中,背景是一块静态展板,智能随动屏展示的是其所处位置背后静态展板上该区域的内容,具有文字放大和触摸跳转的功能;静态展板前的框架上敷设导轨,智能随动屏在导轨上根据控制指令左右移动;为避免智能随动屏撞到框架边缘,在框架两端安装有距离传感器,当智能随动屏与左右两端距离小于规定值且未收到停止指令时,控制电机自动反转,带动智能随动屏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智能随动屏中,两侧各安装有一只语音识别器,当识别到人声“左”,控制电机带动智能随动屏向左运动;当识别到人声“右”,控制电机带动智能随动屏向左运动;当识别到人声“停”,控制电机反转,带动智能随动屏停止运动。智能随动屏上部安装一只高清摄像头,捕捉凑近的人员控制动作,当识别到手往左挥时(由于人员实际方向与高清摄像头捕捉的图像相反,高清摄像头实际捕捉到的是手往右挥),控制电机带动智能随动屏向左运动;当识别到手往右挥时,控制电机带动智能随动屏向左运动;当识别到手往下挥时,控制电机反转,带动智能随动屏停止运动。智能随动屏的控制也可通过配套的遥控器实现,智能随动屏右上角的红外接收端用于接收配套遥控器发出的控制指令。此外,智能随动屏右上部安装的控制器由控制电机和无线接收端组成,当多媒体展厅内有无线wifi时,可以通过配置将无线接收端接入该局域网,使用接入同一局域网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对智能随动屏的智能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嘉宏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嘉宏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18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语音共享识别方法
- 下一篇:基于唇部检测的查询端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