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型废气焚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1535.2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8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林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景峰;韩宝芳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J15/0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广盈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339 | 代理人: | 傅俊朝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型 废气 焚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焚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针对VOCs气体的焚烧和余热利用装置,属于环保和节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中,VOCs排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VOCs排放的治理,热力分解是当前公认为最彻底的解决方案,在热力分解过程中VOCs通过自身燃烧或者利用天然气助燃,都会伴随有大量的热量产生,充分利用这些热量可以带来可观的节能效益。
现时最普遍采用蓄热式焚烧(RTO)和催化焚烧(CO或RCO),上述技术的重心只是考虑废气焚烧等主要涉及环保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如何充分且方便地利用焚烧所产生的废热就没有太多的考虑,造成废热利用很不方便。现时在废气焚烧余热利用上有采用空气、导热油、水或蒸汽作为传热介质,由于水的加热温度达到100℃时出现沸腾产生压力,不能做高温余热的传送介质,而蒸汽输送属于压力设备投资较大,所以水和蒸汽不是理想的传送介质。而热风是最简单高效的方式。而导热油可以远距离输送,但对于使用热风的设备来说,因导热油需要通过两次换热才能产生热风,换热效率偏低,而且需要增加投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将废气焚烧所产生的热量可转化清洁热风且可以灵活调节热风温度的节能型废气焚烧装置,对于余热的利用更加方便和充分,大幅提高了节能效益。
本发明节能型废气焚烧装置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型废气焚烧装置,包括由燃烧室、管式换热器、低温烟气换热室;所述的燃烧室、管式换热器、低温烟气换热室从右到左依序排列;所述的燃烧室设有燃烧机;所述的低温烟气换热室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板式换热器;
管式换热器的出口与燃烧室的连通,管式换热器的回风入口与燃烧室连通;管式换热器的回风出口与第一、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气路的入气口连通;管式换热器的入口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气路的出气口连通。
本发明解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中一个方式为:管式换热器包括管式换热组件,管式换热组件包括室体,室体中设有水平放置的第一密封端板、第二密封端板,第一密封端板、第二密封端板将室体内部分成三个空间,三个空间分别为进风空间、出风空间、中部回风空间,中部回风空间位于进风空间、出风空间之间,中部回风空间内设有多条竖直放置的蓄热管,各蓄热管的两端对应穿过第一密封端板、第二密封端板;进风空间、出风空间通过所述的蓄热管连通;
管式换热器的出口设于出风空间处;管式换热器的入口设于进风空间处;管式换热器的回风入口设于中部回风空间右端,管式换热器的回风出口设于中部回风空间左端。
其中一个方式为:管式换热器包括管式换热组件,管式换热组件包括室体,室体中设有水平放置的第一密封端板、第二密封端板,第一密封端板、第二密封端板将膛体内部分成三个空间,三个空间分别为进风空间、出风空间、中部回风空间,中部回风空间位于进风空间、出风空间之间,中部回风空间内设有多条竖直放置的蓄热管,各蓄热管的两端对应穿过第一密封端板、第二密封端板;进风空间、出风空间通过所述的蓄热管连通;
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包括2个或2个以上管式换热组件;各管式换热组件按次序从左到右排列,相邻管式换热组件的出风空间与对应相邻管式换热组件的进风空间连通;相邻管式换热组件的中部回风空间相通;相邻两个管式换热组件中,左边的管式换热组件的进风空间与右边的管式换热组件的出风空间之间设有隔板相隔;
管式换热器的出口设于最右端的管式换热组件的出风空间处;管式换热器的入口设于最左端的管式换热组件的进风空间处;管式换热器的回风入口设于最右端的管式换热组件的中部回风空间右端,管式换热器的回风出口设于最左端的管式换热组件的中部回风空间左端。
其中一个方式为:所述的蓄热管由竖立的陶瓷管或耐高温金属管制成。
其中一个方式为: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气路的入气口接入VOCs气体;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气路的入气口接入新风。
其中一个方式为:第二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气路的出气口连接风阀。
其中一个方式为:节能型废气焚烧装置其壳体设有隔热层。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这样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景峰;韩宝芳,未经林景峰;韩宝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15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猕猴桃标准种植的新工艺系统
- 下一篇:方便节能型废气焚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