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0696.X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3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马伟杰;丁贤林;谢涛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23001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使用户不直接接触显示装置即可对其操作。显示装置包括外壳、显示组件、控制模块;外壳露出显示面;还包括多个追踪模块;多个追踪模块分设于与显示面同侧的至少两条边框上,顺次连线构成平面;多个追踪模块分别用于发射不可见光,并捕捉不可见光进入人眼瞳孔形成的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高亮度反射点之间的第一距离、不可见光与高亮度反射点所形成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控制模块用于获取多个追踪模块之间的第二距离、多个追踪模块构成平面的内角,并根据追踪模块的捕获的信息,得到人眼在显示面的聚焦区域;根据追踪模块检测的人眼状态,对聚焦区域进行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被广泛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机交互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由于电子产品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等传统人机交互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而触摸屏技术可以完全摆脱鼠标和键盘,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目前现有的触摸屏技术都是以硬件为基础的,容易受到电子元件性能的影响,并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可以使用户在不直接接触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操作,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显示组件、以及控制模块;所述外壳露出所述显示组件的显示面;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显示组件进行显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的多个追踪模块。
所述多个追踪模块分设于与所述显示面同侧的至少两条边框上,所述多个追踪模块顺次连线构成一个平面。
所述多个追踪模块,分别用于发射预定波长的不可见光,并捕捉各自发出的所述不可见光进入人眼瞳孔形成的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追踪模块到各自捕捉的所述高亮度反射点之间的第一距离、所述不可见光与所有所述高亮度反射点所形成的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还用于检测人眼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追踪模块之间的第二距离、以及所述多个追踪模块顺次连线构成的平面的内角;根据每个所述追踪模块捕捉的所述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一距离、以及自身获取的所述第二距离和所述内角,得到人眼在所述显示面的聚焦区域;根据所述追踪模块检测的人眼状态,对所述聚焦区域进行操作。
优选的,所述追踪模块的个数为3个。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所述追踪模块捕捉的所述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一距离、以及自身获取的所述第二距离和所述内角,得到人眼在所述显示面的聚焦区域,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确定人眼瞳孔中心的位置,根据所述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夹角,确定人眼眼球中心的位置,所述人眼眼球中心到所述人眼瞳孔中心的连线方向为人眼视线的方向;根据每个所述追踪模块捕捉的所述第一夹角,计算每个所述追踪模块发射的所述不可见光与人眼视线方向之间的第二夹角。
根据所述高亮度反射点的位置,得到相邻所述高亮度反射点之间的第三距离,并由所述第三距离得到每个所述高亮度反射点到所述人眼瞳孔中心的第四距离。
根据所述第四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夹角,得到每个所述高亮度反射点到所述人眼眼球中心的第五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五距离,得到每个所述追踪模块到人眼眼球中心的第六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06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用起重机焊接平台
- 下一篇:一种汽车焊装夹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