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及布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6346.6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4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马明;彭升平;马永兵;夏神明;赵小龙;罗江;裘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43061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系统 布线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生产制造技术领域,更进一步地涉及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及布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于车辆排放标准的要求日益严格,车辆后处理系统中应用的传感器数量会越来越多。现阶段的后处理系统中传感器上的线大多固定在后期加装在车架上的支架上,或者传感器线的中间不固定而是传感器接头直接与整车的线束对接悬挂。
因后处理传感器布置在催化器周围,催化器是与排气尾管连接,催化器入口排气温度最高可能达到500℃,后处理线或者与之连接的线束一旦碰到附近的排气管路的表面,极有可能对线束造成损伤。由于催化器周围布置大量的传感器,给外加支架的布置造成了很大困难,但若不将线束固定,较长的线会在车辆运行时抖动过于剧烈,使得传感器线束与传感器的焊接位置或线束内部的金属线断开,造成传感器失效,极大地降低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很多情况下均是由于抖动而造成传感器断路失效。另外,采用传统的线束固定方式很难将线束布置的合理、美观。
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安全有效的后处理线束布置结构,使线束分布合理美观,是目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及布线装置,能够安全有效将线束固定在催化器上,保证使线束分布合理美观,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包括:
根据线束排布的路径,在催化器的外表面上固定设置多个安装支架;
将线束依次与各个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线束与所述安装支架的连接点与所述催化器的表面具有隔热间隙。
可选地,将与所述安装支架绑定的线束捆绑形成一条整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布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外表面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所述安装支架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所述催化器的具有隔热间隙。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间距相等。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15cm。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催化器由螺栓连接固定。
可选地,每个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催化器至少设置两个固定连接点。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线束连接的部分呈水平分布。
可选地,线束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通过扎带绑定连接。
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先根据线束排布的路径,在催化器的外表面上固定设置多个安装支架,多个安装支架所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所要实现的排布相同;接着将线束依次与各个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线束与安装支架的连接点与催化器的表面具有隔热间隙。安装支架将线束与催化器的表面隔离一定的间隙,线束不直接与催化器的表面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催化器中高温对线束形成高温炙烤,从而避免损坏线束。由于安装支架固定在催化器的表面,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的部件,因此线束在催化器表面的布局也更加美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布线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催化器外表面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排列形成的路径与线束排布的形状相同;安装支架用于固定线束的连接点与催化器的具有隔热间隙。该装置可以实现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正视图;
图2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侧视图;
图3为安装支架与催化器连接的俯视图;
图4A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4B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4C为安装支架一种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及布线装置,能够安全有效将线束固定在催化器上,保证使线束分布合理美观。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后处理系统布线方法及布线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63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